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景云碑 2004年3月,吉林省文物考古所三峽考古隊的專家聶勇在一條探溝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打磨方整的石材一角。聶勇說:“清理后突然發(fā)現(xiàn)石頭上有字,等把周圍的土清掉后,發(fā)現(xiàn)
景云碑
2004年3月,吉林省文物考古所三峽考古隊的專家聶勇在一條探溝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打磨方整的石材一角。聶勇說:“清理后突然發(fā)現(xiàn)石頭上有字,等把周圍的土清掉后,發(fā)現(xiàn)側面有浮雕圖案。”考古人員一起把這塊身份不明的大石頭翻過來的時候,精美的隸書刻滿了碑身。幾天后,在距離斷碑出土地點1米外,另一半斷碑出現(xiàn)了。該碑正面文字十分完整,僅斷裂處幾個字稍殘。據(jù)首句:“漢巴郡朐忍令廣漢景云叔于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己亥卒”,擬名之為“漢巴郡朐忍令景云神道碑”。
“朐忍令碑”的出現(xiàn),讓吉林省文物考古所6年來的三峽考古有了劃時代的意義。
出土于三峽庫區(qū)云陽縣舊縣坪遺址,東漢朐忍令雍陟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為紀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云而立。碑文記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國遷入漢中、廣漢等地,景云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愛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峽地區(qū)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實,是目前三峽地區(qū)唯一出土的漢碑,具有極大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該碑由于南北朝時期即已入土,近年發(fā)掘獲得,品相極佳,在存世的漢碑中十分罕見。該碑目前陳列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壯麗三峽”展廳。
景云碑成于隸書藝術成熟和鼎盛的東漢后期。在為人熟知的漢碑中,張遷碑與景云碑在字體風格上最為相近。
縱觀景云碑全篇,文字結體較為方整嚴謹,與多數(shù)東漢隸書字形的圓潤舒展有別。部分文字的橫、撇、捺、鉤等筆畫收尾處鋒芒畢露,體現(xiàn)出接近魏晉隸書的特點。如“魂”、“追”等字,主橫畫意氣沉雄,強調(diào)筆力,收尾處卻以燕尾蓄勢高挑,頗為夸張。
景云碑書風秀勁穩(wěn)健,節(jié)奏分明,情質(zhì)交融。作為迄今為止三峽地區(qū)唯一出土的漢碑,極富文物價值,其“雕飾、書法,即足以頡頏中原,堪稱漢代西南第一碑”。
景云碑深埋于黃土之下逾千年,因禍得福,字口鋒芒如新發(fā)于硎,神氣獨具,漢風撲面。
原石欣賞
銘文:
漢巴郡朐忍令廣漢景云叔于,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已亥卒。
君帝高陽之苗裔,封茲楚熊,氏以國別。高祖龍興,婁敬畫計,遷諸關東,豪族英杰,都于咸陽,攘竟蕃衛(wèi)。大業(yè)既定,鎮(zhèn)安海內(nèi)。先人伯況,匪志慷慨,述禹石紐,汶川之會。幃屋甲帳,龜車留遰,家于梓幢。九族布列,裳絻相襲,名右冠蓋。
君其始仕,天資明括,典牧二城,朱紫有別,強不凌弱,威不猛害,政化如神。蒸民乃厲,州郡并表,當享符艾。大命顛覆,中年殂歿。如喪考妣,三載泣怛,追勿八音,百姓流淚?;觎`既載,農(nóng)夫惻結,行路撫涕,織婦喑咽。吏民懷慕,戶有祠祭,煙火相望,四時不絕。深野曠澤,哀聲忉切。追歌遺風,探績億世,刻石紀號,永永不滅。烏呼哀哉,烏呼哀哉!
贊曰:皇天炳壁,郢令名矣。作民父母,化洽平矣。百工維時,品流刑矣。善勸惡懼,物咸寧矣。三考絀勑,陟幽明矣。振華處實,畼遐聲矣。
重曰:皇靈稟氣,卓有純兮。惟汶降神,梃斯君兮。未升卿尹,中失年兮。流名后載,久而榮兮。勒銘金石,表績勛兮。冀勉來嗣,示后昆兮。 熹平二年仲春上旬,朐忍令梓潼雍諱陟字伯寧為景君刊斯銘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