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代表作品:
《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fēng)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城南》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墨池記》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qiáng)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xué)不如彼邪?則學(xué)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xué)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xué)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fēng)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贈黎安二生序》
趙郡蘇軾,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shù)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shù)千言,辱以顧余。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fù)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bǔ)江陵府司法參軍。將行,請予言以為贈。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xué)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于里人?!褂嗦勚灶櫠?。
夫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于笑乎?
然則若余之于生,將何言哉?謂余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賞南枝》
暮冬天地閉,正柔木凍折,瑞雪飄飛。對景見南山?嶺梅露、幾點(diǎn)清雅容姿。丹染萼、玉綴枝。又豈是、一陽有私。大抵是、化工獨(dú)許,使占卻先時。
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群卉爭知。貴用在和羹,三春里、不管綠是紅非。攀賞處、宜酒卮。醉捻嗅、幽香更奇。倚闌干、仗何人去,囑羌管休吹。
《寄歐陽舍人書》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蚣{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yán)。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jì),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dá)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yáng)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shí)。后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shí)指,有實(shí)大于名,有名侈于實(shí)。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xué)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jìn)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jìn)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jìn)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鞏再拜。
《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
熙寧八年夏,吳越大旱。九月,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越州趙公,前民之未饑,為書問屬縣災(zāi)所被者幾鄉(xiāng),民能自食者有幾,當(dāng)廩于官者幾人,溝防構(gòu)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fā)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于籍者其幾具存,使各書以對,而謹(jǐn)其備。
州縣史錄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萬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歲廩窮人,當(dāng)給粟三千石而止。公斂富人所輸,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萬八千余石,佐其費(fèi)。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憂其眾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異日,而人受二日之食。憂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為給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給。計(jì)官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職而寓于境者,給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為之告富人無得閉糶。又為之官粟,得五萬二千余石,平其價予民。為糶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為工三萬八千,計(jì)其傭與錢,又與粟再倍之。民取息錢者,告富人縱予之而待熟,官為責(zé)其償。棄男女者,使人得收養(yǎng)之。
明年春,大疫。為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募僧二人,屬以視醫(y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凡死者,使在處隨收瘞之。
法,廩窮人盡三月當(dāng)止,是歲盡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屬。有上請者,或便宜多輒行。公于此時,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事細(xì)巨必躬親。給病者藥食多出私錢。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轉(zhuǎn)死;雖死得無失斂埋,皆公力也。
是時旱疫被吳越,民饑饉疾癘,死者殆半,災(zāi)未有巨于此也。天子?xùn)|向憂勞,州縣推布上恩,人人盡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為得其依歸。所以經(jīng)營綏輯先后終始之際,委曲纖悉,無不備者。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于一時,其法足以傳后。蓋災(zāi)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無,而能為之備。民病而后圖之,與夫先事而為計(jì)者,則有間矣;不習(xí)而有為,與夫素得之者,則有間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dú)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zāi),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
公元豐二年以大學(xué)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豈弟之實(shí)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師者,以為《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云。
《西樓》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fēng)吹起數(shù)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城南二首》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甘露寺多景樓》
欲收嘉景此樓中,徒倚闌干四望通。
云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鐘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餐風(fēng)。
老去衣衿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曾鞏的詩:
詠柳
城南
墨池記
贈黎安二生序
賞南枝
寄歐陽舍人書
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
西樓
城南二首
甘露寺多景樓
凝香齋
八月二十九日小飲
百花堤
百花臺
半山亭
雹
趵突泉
鮑山
北池小會
北風(fēng)
北歸三首
北湖
北園會客不飲
北渚亭
北渚亭雨中
碧蓮池
邊將
兵間
伯常少留別業(yè)寄詩索酒因以奉報
不飲酒
蔡州
嘗新茶
朝退即事呈大尹正仲龍圖
車軒小飲呈坐中
陳君式恭軒
陳祁秀才園亭
橙子
池上即席送況之赴宣城
酬材叔江西道中作
酬江西運(yùn)使蔣潁叔
酬介甫還自舅家書所感
酬柳國博
酬強(qiáng)幾圣
酬王微之汴中見贈
酬王正仲登岳麓寺閣見寄
酬吳仲庶龍圖暮春感懷
出郊
初冬道中
初發(fā)襄陽攜家夜登峴山置酒
初夏有感
楚澤
慈圣光獻(xiàn)皇太后挽詞二首
次道子中書問歸期
促促為物役
答葛蘊(yùn)
答裴煜二首
答石秀才月下
大乘寺
代書寄趙宏
丹霞洞
到郡一年
地動
刁晾純挽歌詞二章
丁亥三月十五日
丁元珍挽詞二首
東津歸催吳秀才寄酒
冬暮感懷
冬望
冬曉書懷
冬夜即事
讀孟子
讀書
讀五代史
杜鵑
多雨
恩藏主送古梅求詩
二月八日北城閑步
發(fā)彭澤
發(fā)松門寄介甫
方推官寄新茶
訪古仙巖杜法師
豐年有高廩
鳳池寺
奉和滁州九詠九首·班春亭
奉和滁州九詠九首·歸云洞
奉和滁州九詠九首·慧覺方丈
奉和滁州九詠九首·瑯琊泉石篆
奉和滁州九詠九首·瑯琊溪
奉和滁州九詠九首·石屏路
奉和滁州九詠九首·庶子泉
奉和滁州九詠九首·幽谷晚飲
奉和滁州九詠九首·游瑯琊山
芙蓉橋
芙蓉臺
浮云樓和趙嘏
赴齊州
垓下
高松
高陽池
高郵逢人約襄陽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