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jīng)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shù)的典范。此后的一千多年時間內(nèi),王羲之的書法藝術(shù)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圣”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王羲之(303—361),瑯邪臨沂人,字逸少。后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他一生曾任秘書郎、參軍、刺史、會稽內(nèi)史、右軍將軍等職,人稱“王右軍”。后稱病去職,與東土諸名士優(yōu)游自適以終老。
王羲之出身于名門望族,伯父王導、王敦以及父親王曠,都是曾經(jīng)左右東晉形勢的重臣。王氏家族與當時的皇族司馬氏平起平坐,地位顯赫。王羲之雖然父親早逝,寄養(yǎng)在伯父王導家中,但這并不影響他具有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與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據(jù)說他小的時候不善言辭,長大成人后卻善于思辨,并以骨鯁著稱。
王羲之少時學衛(wèi)夫人書法,后來得到叔父王虞的指導。他的家族中擅長書法的人很多,伯父王導、王敦都精于書法。王導還將有“江東法帖之祖”之謂的《宣示表》傳給王羲之,可見對王羲之書法才能的器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能夠博采眾長,轉(zhuǎn)益多師,終于“備精諸體”,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書法藝術(shù)境界。
王羲之對后世書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么,有人要問,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書法,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呢?后來很多書法家都有很高的成就,為什么不能取王羲之而代之呢?這個問題要放到書法史中來看。
首先,要從漢字的發(fā)展演變上看。中國文字在歷史上經(jīng)歷了多次大的變化,從篆書系統(tǒng)向隸書系統(tǒng)轉(zhuǎn)變是—次關(guān)鍵性的變化。我們現(xiàn)在漢字應該都屬于隸書系統(tǒng),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表意文字。隸書系統(tǒng)的文字在以后的歲月里繁衍出很多變體,如行書、草書等,這個過程都發(fā)生在漢代,隸書本身也最終演化成為今天常見的楷書。在王羲之之前,這些書體都有一定的規(guī)模,但還是不夠成熟。比如鐘繇的楷書,相對來說還是處于初級階段;張芝的草書也屬于質(zhì)樸一路。王羲之書法在他們的基礎(chǔ)上取代了前人,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字范式。
王羲之之后的書法家當然也不可能停留在模仿王羲之的書法上,比如唐朝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他們將楷書推向了更為標準化的境界。但是,宋朝的文人書法家大多認為,他們的楷書有刻意安排的痕跡,雖然在實用方面是夠標準的,但與王羲之相比,卻顯得有些不自然。正因為王羲之的書法藝術(shù)境界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字形姿態(tài)豐富但不過分張揚,氣息沖和,剛?cè)嵯酀?,既有法度,又有極高的審美境界,所以在他之后的很多朝代的書法家都愿意接受他。人們把羲之尊為“書圣”,恐怕就是這個道理。
草書是王羲之擅長的書體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經(jīng)非常成熟。從魏晉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些出土資料來看,這個時期今草已經(jīng)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當然還沒有完全與章草分離。王羲之總結(jié)了前人的成果,在師法張芝以及東晉以前其他書法家的基礎(chǔ)上,一變漢魏樸質(zhì)書風,而創(chuàng)妍美流便之草書,為今草確立了一個基本的標準,使今草與章草的界限變得分明起來,成為兩種書體。他筆下的今草結(jié)構(gòu)隨筆勢而變得自由靈活,充分體現(xiàn)草書“刪難省繁,損復為單”的特征。從實用的角度上說,這更加便于提高書寫的速度,字勢連綿,筆斷意連,書寫的藝術(shù)性也加強了。其形態(tài)縱橫牽掣,鉤環(huán)盤紆,神態(tài)自若,具有變化無窮的美,筆畫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揚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隨起隨收、流暢自然的筆觸。
由于王羲之在書法上有極大的貢獻,所以在他身后,歷代都將他的書跡視為至寶。因此,東晉時期的書家中,數(shù)他留下的作品最多?,F(xiàn)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墨本草書有《七月一日帖》、《寒切帖》、《初月帖》、《遠宦帖》、《上虞帖》、《長風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皆為唐宋時期的摹本。從這些最接近于真跡的摹本來看,風格各不相同。其中《寒切帖》、《遠宦帖》尚有章草遺意,點畫古拙,多不牽連;《初月帖》、《上虞帖》、《游目帖》、《行穰帖》等運筆輕快,流美自然;而《大道帖》則奔放馳騁,一曳如風。王羲之草書傳世之作更多的是以刻帖的形式流傳至今,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十七帖》和《淳化閣帖》中的草書。
《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游目帖》等。據(jù)載:唐太宗好右軍書,搜集王書凡三千紙,率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云:“《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贝溯d略與今傳本異。摹刻本甚多,傳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釋本、吳寬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chuàng)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范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于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比行蟹置?,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xù),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筆方圓并用,寓方于圓,藏折于轉(zhuǎn),而圓轉(zhuǎn)處,含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nèi),外標沖融而內(nèi)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lǐng)略的境界與法門。
二、《十七帖》的筆法
1.獨點。獨點一般為字的上點,或在字的外廓。起筆以尖鋒人紙,向右下方順勢下按收筆?;蚩帐眨纭笆尽弊?;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轉(zhuǎn),順勢收鋒,如“外”字。
2.兩點。這種點橫向如“孫”字右部兩點,左右呼應,前一點的收筆要與后一點的起筆在筆勢上相一致;或為縱向,如“言”字上面的兩點,并不強調(diào)呼應關(guān)系,而是意態(tài)獨立,但要避免重復,或差異太大。
3.多點。草書中一些字都有三點以上,“不”字上點獨立,下面的兩點形成照應關(guān)系,書寫的要求與前面所說的橫向兩點—致。
4.長橫。草書中出現(xiàn)的長橫相對較少。長橫很醒目,如多用則與草書整篇的流動睦相抵觸。王羲之草書中的長橫起筆一般露鋒,行筆或由粗變細,或由細變粗,過渡自然。收筆或空收,或換鋒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筆。如“廿”、“一”二字。
5.短橫。《十七帖》中短橫很多,寫法要根據(jù)字形的需要而定。
6.多橫。多橫連在一起,一般姿態(tài)與長短都有變化,有些橫之間有連帶關(guān)系,如“未”字。
7.短豎?!妒咛分卸特Q的寫法也多種多樣。如“順”字的三豎長短相差很小,但中間一豎的起筆呈方形,與左右兩豎形成差異。短豎的起筆多變,有時還有曲頭的,如“土”字。
8。垂露豎。這種豎畫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個形態(tài),如“楊”字的豎畫形成曲頭,“粗”字的豎畫寫得渾厚有力,收筆圓中帶方。
9。懸針豎?!妒咛分械呢Q畫也是千姿百態(tài),如“情”字左邊的長豎呈弧形,上圓下方,并逐漸加粗,“耳”字的豎中段開始向左傾斜,收筆呈針狀。
10.短撇?!妒咛分校唐灿袃煞N形態(tài):一種起筆為方切式的,收筆出鋒,如“年”字;一種是尖鋒起筆、收筆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筆宜利落,不宜遲疑。
11.長撇。《十七帖》中的長撇各具形態(tài)。如“但”字的撇畫起筆側(cè)鋒入紙,中鋒行筆,收筆含蓄;“必”字的撇畫呈弧形,由細到粗,輕盈流動。
12.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形態(tài)大體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異。有的撇以剛勁稱勝,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帶剛,如“及”字。
13.短捺。其形狀如長點,起筆、收筆都要出鋒,形成兩頭尖的特征。附圖中“彼”字的短捺上側(cè)呈弧形,下側(cè)弧度較?。弧皝怼弊值霓嗍展P時逐漸加力;“火”字的捺畫不帶弧度,中間粗,兩頭細,形如紡錘。
14.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畫帶有章草捺畫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15.帶鉤捺?!妒咛分械囊恍┺喈嫞霈F(xiàn)了轉(zhuǎn)折所帶出的鉤法,并與下一個字的筆勢形成連帶關(guān)系。如“獲”字,在轉(zhuǎn)折時要將筆鋒包裹住,再順勢向左帶出;“人”字在轉(zhuǎn)折時停頓下按,再向左帶出。
16.短鉤。這些鉤的轉(zhuǎn)折處多輕盈靈便,如“來”字,轉(zhuǎn)折時提筆攏鋒,然后向左輕輕勾出,不要寫出像楷書那樣粗重的鉤來。“爾”字的鉤在轉(zhuǎn)折時不需提筆,而是用筆鋒包裹住,然后乘勢向左攏鋒勾出。
17.挑鉤。這些挑鉤是章草字形留下來的痕跡?!拔洹弊衷趯懱翥^時有停頓下按然后上挑攏鋒的動作,顯得厚重、沉著?!白恪弊值奶翥^不需停頓,而是在轉(zhuǎn)換方向時順勢上提。
18.弧形鉤?;⌒毋^的弧度較大。如“我”字,在寫鉤時有一定的轉(zhuǎn)折,即在行筆時稍事停留,逐漸轉(zhuǎn)換筆鋒的方向?!熬墶弊种挥修D(zhuǎn),沒有折,在轉(zhuǎn)彎處要攏住筆鋒,不要讓筆鋒散開。
19.圓轉(zhuǎn)。使轉(zhuǎn)是草書中最常見的筆法,分圓轉(zhuǎn)與方折兩種?!懊肌弊种械牡谝还P拐彎處屬圓轉(zhuǎn),書寫時要攏住筆鋒,轉(zhuǎn)時行筆要放慢速度?!鞍病弊种械钠健板病币彩菆A轉(zhuǎn)用筆,只不過轉(zhuǎn)時角度較大。
20.方折。古人草書圓轉(zhuǎn)與方忻并用。如“遲”宇開始的兩處拐彎,就是典型的方折。這種筆法要求在拐彎處轉(zhuǎn)換筆的方向重新起筆,下按后再行進。轉(zhuǎn)折時須注意筆畫銜接,以防脫節(jié)。
21.轉(zhuǎn)折。轉(zhuǎn)與折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字的轉(zhuǎn)彎處轉(zhuǎn)、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圓;“事”字多處轉(zhuǎn)彎,不露圭角;“周”字的轉(zhuǎn)彎處也是圓中帶方。
三、《十七帖》的結(jié)構(gòu)
1.點畫照應
以點為主的草字要注意點之間的照應關(guān)系。孫過庭說:“眾點齊列,為體互乖。”這是說點比較多的字,不要將這些點寫成一個樣子。如“不”、“悲”二字,均較好地處理了點之間的關(guān)系。
有時候,點要與其他筆畫形成一定的關(guān)系。如“分”、“奇”二字的點是字的眉目,起到了傳神寫照的作用;“分”字的點是保證字態(tài)平衡的砝碼;“奇”字的上點如同字的大腦,其方向決定著字的姿態(tài)。
有些草字中點與其他筆畫互相照應,使字的布局因而活起來。如“意”字中點畫間隔很疏朗,并不強調(diào)連帶,卻很自然;“想”字下面的兩點與上面的筆畫似斷還連,很有意趣。
2.平衡端正
《十七帖》中如“數(shù)”、“里”等字,都是緊湊中正的造型。中正只是相對概念,假如完全平正,則必然顯得呆板?!罢Z”、“臨”這些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整體特征都顯得比較均衡。“語”字左邊的字符寫得很重,與右邊的字符勢均力敵;“I臨”字左邊拉寬,右邊窄。一些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橫向線條不乏有傾斜之勢,但要通過豎畫來取得中正的效果,如“盛”字;或是通過局部的搭配取得均衡,如“勢”字。
3.偏正組合
《十七帖》中如“告”、“是”等字都有—個共同的特征,即字的土部比較端正,下部則很靈活,每個字的整體效果看<贓重,卻又不乏靈動之態(tài),達到了正欹結(jié)合的境界。而“吾”、“畫”、“遠”等字則顯得婀娜多姿、—波三折,這是依靠中間部位的挪動取得的藝術(shù)效果。如“吾”字中間部位偏向左邊;“畫”字正好相反;“遠”字中間部位左右擺動,顯得很生動。一些字則綜合了上述方法,如“?!弊稚厦嫔哉旅鎰t取斜勢;“秦”字中間部位左右擺動;“度”字上面比較端正,下面左右開張。
4.左右相諧
如帖中“殊”字左右兩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態(tài),通過連筆,將兩者連在—起;“楊”字左小右大,互相關(guān)照;“理”字左邊上寬下窄,右邊則相反。而“龍”、“雄”等字則是左長右短或左重右輕,形成以大領(lǐng)小的布局,這是它們的統(tǒng)—性。但每個字的處理方法又不盡相同,顯示了王羲之處理字形的高超技巧?!爸隆薄ⅰ坝^”等字的處理方法主要是位置的錯落?!爸隆弊钟疫叺姆次奈恢煤艿?;“觀”字將右邊的部分放到右下方,幾乎成了上下結(jié)構(gòu)。
5.縮放合度
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拔ā弊肿筮叺摹翱凇辈恳约坝疫叺纳喜慷己荛_張,右邊下部則寫得很窄,而且筆畫較細?!耙妗弊忠彩巧线呴_張,下面緊縮,顯得很雄偉、挺拔。一些字通過某些局部的收縮,使字形顯得很緊湊。如“時”字左邊的“日”部顯得很緊,“避”字中間部分筆畫很輕,在視覺上造成了有縮有放的格局?!盎椤薄ⅰ鞍病钡茸滞ㄟ^某些筆畫的夸張,以及某些局部的收縮,給本來不太好處理的字安排得很有意味。這時要注意夸張筆畫的位置,還要體會收縮部位的巧妙。
6.虛實開闔
帖中如“信”字,左右之間沒有連筆,單個看好象距離太大,實際上放到整篇之中則非常和諧。這類字書寫時要注意左右字符的位置關(guān)系以及長短的比例?!┳忠陨⑷佟H纭叭 弊窒旅鎯刹糠职才诺煤荛_;“鹽”字四個部件若即若離。形成包圍形狀的字要注意內(nèi)外空間的處理。如“目”字中間部分很小,顯得字內(nèi)空間很大;“為”字下面的點緊靠邊沿,讓中間空白;“解”字右邊的纏繞部分處理得靠下,而且線條很細。
7.以側(cè)取勢
帖中“堂”、“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勢,整個字形看上去很危險。帖中一些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左右之間也并不平衡。如“漢”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邊傾斜,右邊上寬下窄,很有動勢;“講”字的妙處在右邊,依次向右傾斜,顯得很生動。草字最忌諱呆板,如果寫得四平八穩(wěn),就會給整篇的章法處理帶來困難,所以一定程度的傾斜是必要的。
8.映帶有節(jié)
《十七帖》中的連帶筆畫起伏變化,富有節(jié)奏感。有些字點畫之間連帶很多,牽連之間有提有按,有時似連還斷,要注意其中連筆的粗細變化以及筆鋒方向的轉(zhuǎn)換。一些字中有大弧度的連筆,形成了圓形的字態(tài),這樣的字尤其需要注意線條的起伏變化,書寫時速度不要太快,速度快則容易畫圓圈。而“顯”、“興”等字中的映帶更多,尤其是一些局部。其圓轉(zhuǎn)之中包含著提按,字勢顯得遒勁流暢。
四、《十七帖》章法析解
《十七帖》是小草書體的代表作,其章法也具有典型意義。按照唐太宗的說法,其章法就是“煙霏霹結(jié),狀若斷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通常我們講草書的章法問題,是指作品的謀篇布局,是集點、線成字以及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最終結(jié)果。關(guān)于集點、線成字,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對一些典型的字形作了初步說明,這里重點講述《十七帖》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問題。
《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來的大萆、狂草書法那樣,依靠字與字之間的牽連來強化整體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單字姿態(tài)的斜正搭配、筆畫的粗細變化來達到氣脈貫通。如最右面這幅圖是《十七帖》中的第一帖,共三行,都是字字獨立,屬章草格局。不過王羲之對這種格局進行了改造,所以顯得更為靈活。此帖第一行“十七”兩字筆畫非常厚重,給整個作品確立了基調(diào)。其他字或正或側(cè),如“郗”字作側(cè)勢,“司”字又變?yōu)槎苏?,“馬”字傾斜,“未”字又復歸端正,最后的“去”字又變?yōu)樾眲?,所以,整行看上去雖然字字獨立,卻又筆勢相承。其他兩行除了具有這種立意外,還有字形寬窄上的變化。
集字成行的另一個方法是上下字的牽連。如此處所附圖,第一行還是字字獨立,第二行中的“想復”二字筆畫相連,這是強化字與字之間關(guān)系的一個方法,但在《十七帖》中還是不占主要成分,而且牽連之處一定要有道理?!妒咛吩谶@方面處理得非常有分寸,牽連的字在整個章法中起到了提神的作用,而無左纏右繞之病。有些字更注重意連,也就是筆勢上的關(guān)聯(lián),如第三行開始的“頤養(yǎng)”二字,上字的收筆與下字的起筆形斷意連,同樣有牽連的效果。
《十七帖》列行成篇的方法是讓每一行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左右之間的意態(tài)要互相照顧。由于每一行字形的大小、寬窄、正側(cè)都不同,所以放到一起非常和諧。加上一些牽連的組合,使章法更顯靈活。
應該注意的是《十七帖》是一部小型的匯帖,不是一時間所寫,所以每個帖的章法都各具特色,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http://f.jidajia.com/img/2020/4/Enm6Jn.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zyii63.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Mveyam.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jQFFju.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EZ32Uj.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vEVrQ3.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26ZJbm.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NNfE3q.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Jnm2iy.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Ef6zAv.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ummAze.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q6Zvq2.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eUbAbm.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nUbm6n.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7VB7zq.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iUZZbu.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yYFbMz.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7j2yI3.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uyYfyq.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nu2Yju.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2equei.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rMziEj.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zaIJNn.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q2mmUn.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nANRBn.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http://f.jidajia.com/img/2020/4/qEJbmu.jpeg?x-oss-process=style/warter)
《十七帖》二十九帖分段釋文:
郗司馬帖
釋文: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具,示復數(shù)字。
逸民帖
釋文: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等復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
龍保帖
釋文: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
絲布帖
釋文: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
積雪凝寒帖
釋文:計與足下別二十六年,于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后二書,但增嘆慨! 此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服食帖
釋文: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愛至上,臨書,但有惆悵。
知足下帖
釋文:知足下行至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遲知問。
瞻近帖
釋文:瞻近無緣省告,但有悲嘆,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當不居京,此既避,又節(jié)氣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旨還具示問。
天鼠帖
釋文: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有驗者乃是要藥。
朱處仁帖
釋文: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
七十帖
釋文: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想復勤加頤養(yǎng)。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zhuǎn)欲逼耳。以爾要欲一游目汶領(lǐng),非復常言。足下但當保護,以俟此期,勿謂虛言。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
邛竹杖帖
釋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遠惠之至。
游目帖
釋文: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楊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傻霉敻媲淝笥?,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zhèn)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嶺、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
鹽井帖
釋文: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見不?為欲廣異聞,具示。
遠宦帖
釋文: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并數(shù)問不?老婦頃侯篤救命,恒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旦夕帖
釋文:旦夕都邑動靜清和,想足下使還一一。時州將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數(shù)使命也。謝無奕外任,數(shù)書問,無他。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
嚴君平帖
釋文:嚴君平、司馬相如、揚子云皆有后不?
胡母帖
釋文:胡母氏從妹平安,故在永興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諸理極差。頃比復勿勿。來示云與其婢問。來信□不得也。
兒女帖(又稱《同生帖》)【釋文】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nèi)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譙周帖
釋文:云譙周有孫□,高尚不出,今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 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漢時帖
釋文: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此? 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有能畫者不?欲因摹取,當可得不?信具告。
諸從帖
釋文:諸從并數(shù)有問,粗平安。唯修載在遠,音問不數(shù),懸情。司州疾篤,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盡事勢,吾無間然。諸問想足下別具,不復一一。
成都帖
釋文:往在都,見諸葛顯,曾具問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司馬錯所修,令人遠想慨然。為爾不信?具示,為欲廣異聞。
胡桃帖
釋文:得足下旃罽、胡桃藥二種,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謂須服食。方回近之,未許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一笑。
藥草帖
釋文:彼所此藥草,可示,當致。
來禽帖 4行, 20字。楷書。又名《青李帖》、《青李來禽帖》。
釋文:青李、來禽、櫻桃、日給滕,子皆囊盛為佳,函封多不生。
胡桃帖 6行, 49字。
釋文: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為致子,當種之。此種彼胡桃皆生也。吾篤喜種果,今在田里,惟以此為事,故遠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清晏帖 4行,29字。
釋文:知彼清晏歲豐,又所出有無,一鄉(xiāng)故是名處。且山川形勢乃爾,何可以不游目!(';無'; 字下,或釋為';一';,或釋為重復';無';字,或為';乏';,或?qū)?;無';字釋為';豐';。爭論多多。本志釋為';無';字下無字,加以逗號,與';鄉(xiāng)';分開,各自成句)
虞安吉帖 7行,56字。
釋文: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為殿中將軍。前過云:與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與足下為下寮。意其資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