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顏真卿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書法家,他遺留下來了很多書法瑰寶,成為后世學習的經(jīng)典之作,就楷書來說,人們都認為他的楷書如同他的人品一樣,雄秀端莊,剛正不阿,用筆深厚典雅,被人們譽為“顏體書法”,而他在紀念侄子時所作草稿《祭侄文稿》是一篇行書作品,其中筆法老辣,情感豐富飽滿,又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書法家,他遺留下來了很多書法瑰寶,成為后世學習的經(jīng)典之作,就楷書來說,人們都認為他的楷書如同他的人品一樣,雄秀端莊,剛正不阿,用筆深厚典雅,被人們譽為“顏體書法”,而他在紀念侄子時所作草稿《祭侄文稿》是一篇行書作品,其中筆法老辣,情感豐富飽滿,又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就顏真卿的楷書來說,其作品也是很多的,據(jù)說多達幾十種之多,比較著名的有:《多寶塔碑》、《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東方朔畫像碑》、《顏氏家廟碑》等等,顏真卿書法既學王羲之,兼收唐初書風,后在張旭的傳授下,學習筆法,并且在楷書中運用了篆籀用筆的方法,使得其楷書雄渾拙樸,筆力遒勁。
當代著名書法家、書法博士陳忠康認為,學習書法一定要取法于古人的墨跡版本,而不能拿著石刻版的字帖進行臨摹。也就是說,他覺得,學習書法要從古人所寫的墨跡版本中來汲取營養(yǎng),而不能把石刻上的拓字作為習字字帖,那樣的話,就是失去了原有的風味,是學到到真正的東西的。他還說,就像顏真卿的《勤禮碑》就不能去學,因為它是一個“二手貨”。
《顏勤禮碑》是顏真卿晚年時期的一部楷書作品,是為其祖父顏勤禮所寫的一個神道碑,碑文主要歌頌了祖輩為唐王朝所建立的功勛業(yè)績,作品的整體風格是寬綽舒展,拙中見巧;氣息渾厚雄強,生機郁勃,代表盛唐審美風尚,其點畫橫細豎粗,用筆方圓兼?zhèn)洌Y體端莊秀麗,是顏真卿楷書的一件成熟作品。
那么,陳忠康博士為什么要說學習書法不能去學碑刻作品?看到這一雷語后,有些學書者就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疑問和說法,有的說,如果不學刻石作品,難不成還要讓顏真卿重新再寫一個墨跡版的作品嗎?不學石刻作品,那你去找到墨跡版的來學!還有的人說,這么多年過去了,人們不都是學石刻作品嗎?學了以后不照樣也成就了很多書法名家嗎?簡直是用博士的名號壓人!甚至還有人說,《蘭亭序》不是也沒有墨跡版嗎,難道我們就不學它了?
《顏勤禮碑》立于公元779年,直到1922年才在西安被發(fā)掘出來,在地下沉寂了1143年,發(fā)掘至今也是不到100年時間,但這100年里,各個時期的文化學者和書法家們都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學習,也成就了一些顏體書法家,如民國時期就有幾位,如錢南園,譚延闿, 華世奎等,以及當代一些用顏體書風所創(chuàng)作作品的書法家都在一些書法大賽中獲得了名次的人也是比比皆是。
陳忠康的觀點主要是,學習書法除了學習其點畫、字形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學習書法中的筆勢,也就是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相互呼應連帶關系,只有把這個學好了,作品才會有生動感,才會顯得有生命力。而一些碑刻作品,則是前人在沒有紙張的條件下,或是為了更長久地保存作品而刻在石碑上的作品,這樣的做法,是破壞了原有的書寫性,所刻字跡也就失去了最初的創(chuàng)作風貌,如果人們想要再學臨摹的話,就只能去拓寫了。因此,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還是要學習原作為好。
陳忠康博士的原意是好的,是要求學習書法的人要在學習臨摹過程中,最好尊重原作,但是,這種絕對化的學習方法,去引來了大家的反對,讓書法學習產(chǎn)生了一定的疑問,對此,你也許有自己的看法或觀點,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