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溥儒《柳蔭漁隱圖》精品賞析 畫入兩宋格 境生隱逸心 ——王羊羽 舊王孫溥心畬,學畫無師承,而能成一代文人畫大師,主要是得力隱居西山戒臺寺讀書十數(shù)載,
溥儒《柳蔭漁隱圖》精品賞析
畫入兩宋格 境生隱逸心
——王羊羽
舊王孫溥心畬,學畫無師承,而能成一代文人畫大師,主要是得力隱居西山戒臺寺讀書十數(shù)載,臨書作詩,學養(yǎng)深厚。其次是家藏古人書畫名跡豐富,以古畫為師,天性聰穎,悟性極高。其山水遍學南北宗,尤其早年對北派風格研習很深。其家傳無款南宋人手卷,是北派風格。另外他亦學夏圭《溪山清遠圖》等宋人名作。所以在隱居回城后第一次在中山公園辦畫展,時論“出手驚人,儼然馬夏“,稱北宗山水第一人。
當時北京畫壇,多屬傳統(tǒng)南宗文人畫山水,還籠罩在四王一路影響下。元明以來文人畫興盛,畫家多受董其昌南北宗論影響,崇南抑北。很少人學北派山水,一般畫家很難見到北派宋人名作真跡,只能靠畫譜或前人輾轉(zhuǎn)臨摹之本來學習,很難見真龍之面目,這樣學很容易刻板而匠氣,乃至走樣。
溥心畬則重北派山水,融合南北宋山水風格,再加上融入文人畫筆墨和意境。此幅早年學宋人山水《柳蔭漁隱圖》則是他這個時期重要代表作。在構(gòu)圖上是采取夏圭半邊式構(gòu)圖,畫左側(cè)雙峰高聳,前后并立,山先用墨線勾勒出輪廓,多出圭角,外漏鋒芒,以顯北方山石堅硬嶙峋,以側(cè)鋒大斧劈皴來表現(xiàn)山體,水墨淋漓,濃淡干濕變化,追求墨韻。用筆干脆簡潔,用花青及赭石色淡染,峰頂用淡墨干筆繪樹數(shù)株,用筆極簡。顯然是南宋馬遠夏圭北宗筆法。雙峰石壁之下有巖石立于水面,石側(cè)有柳樹甚茂密,用極工細的筆法畫柳葉,再罩上花青淡彩,水面風起,樹枝婆娑,柳枝線條筆道勁健而富有張力。山下巖石錯落有致,用小斧劈細筆表現(xiàn),與山峰闊筆寫意的大斧劈筆法形成對比。尤其是中間大巖石,用橫筆皴擦,表現(xiàn)巖石形態(tài)和它兩側(cè)小巖石完全不一樣。柳樹的工細畫法是出于北宋院體工整寫實畫風,與宋李迪《風雨歸牧圖》風中柳樹神似。
在濃蔭之下有一小船,上有文士背靠書籍,袒胸而坐,在舟中納涼,前有白衣童子于船首煮茶回顧,后有一白衣童子在船尾,為樹影所遮蔽僅露出側(cè)首部與側(cè)肩。夏風起,水面微瀾,水紋用墨線勾出,或魚鱗狀,或回旋狀。畫面右側(cè)大部留白。上題詩一首:“叢蒲亂石間,水急魚難罩,欲去向殘陽,看山一停棹。”從書法風格可見是溥儒三十年中期左右風格。此詩是抄錄明初詩人高啟題雜畫之詩。高啟乃江蘇長洲人,此地是明代吳門畫派的發(fā)源地,所題之畫已不可尋,而溥儒此畫用宋人之畫風,來補明人之詩意,船中文士,是借漁隱而避世於江湖山水之間以怡情適志。在宋人畫風中,既有馬夏遺風,粗簡率意,又有院體畫的繁復生動,又追求文人畫筆墨和意境,表現(xiàn)了明代文人畫的境界。
清亡以后,成為遺民的舊王孫溥儒,已經(jīng)沒有了前朝的尊貴,政治上更是無法施展抱負和才華,他沒有像自己堂弟溥儀成為政治傀儡,也沒有像同父兄長溥偉醉心恢復清室,而是守住節(jié)操,隱居西山做逸士,怡情于丹青詩書。如同他這時期常用的一方閑章“懷冰臥雪”一樣表明了他的心志,他追求的是內(nèi)心的純潔和外在的不染。所以在他的繪畫里干凈純粹而不失貴氣、書卷氣。他的早期繪畫多隨意揮灑粗筆較多,而此件是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宋人難得精細用心之作,這種畫風在渡海之后就很少見,是研究溥心畬北宗風格山水畫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