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并州鄉(xiāng)郡鄉(xiāng)縣(今山西武鄉(xiāng)縣東)人李清在途經(jīng)山西平定縣石門口時為報答李憲、李希宗父子提攜之恩,于路旁磨崖刻碑述其心志。碑首:“二公父子以禮待青
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并州鄉(xiāng)郡鄉(xiāng)縣(今山西武鄉(xiāng)縣東)人李清在途經(jīng)山西平定縣石門口時為報答李憲、李希宗父子提攜之恩,于路旁磨崖刻碑述其心志。碑首:“二公父子以禮待青,得奉朝請,而青德之,故賢無刎頸之報,去家五百里,就邢耶關榆交戍,萬里長途,百州路側,造報德像碑,摩巖刊石,萬世不朽。”這是造碑的緣起。
李憲、李希宗分別死于北魏孝昌三年(526年)與東魏興和二年(540年)。時隔若干年后,李清不念舊恩,在此摩崖勒石,確見其中情誼。1975 年,河北贊皇縣南邢郭村東南發(fā)現(xiàn)李氏墓群。該李氏墓群 是北朝時期趙郡李氏的一處家族墓地。這里分布的 5 座墓葬自西向東為李憲第二子 、東魏司空李希宗及妻崔氏合葬排在第一位;李憲第三子、東魏國子祭酒兼給事黃門侍郎李希仁墓排第二位;李憲第四子 ,東魏給事黃門侍郎李春排第三位;李憲第五子 ,北齊滿州刺史李希禮排第四位;北邊一排的系北魏驃騎大將軍 ,定州刺史李憲墓。
同時發(fā)現(xiàn)李希宗墓志,證明李希宗墓東魏武定二年(544年)十一月九日立,墓志為石質(zhì),一合。蓋為盝頂式,中部陰刻篆 魏 志”,3行9字。志石長0.62、寬0.62米,首題為:“大魏武定二年歲次甲子十一月辛酉朔廿九日司空李君墓銘”。志文30行,行30字,全文817字,字間有界格。字體為魏碑體。碑文為:李希宗(501-540年)字景元,李憲第二子,出嗣憲兄。希宗起家太尉參軍事,后為齊獻武王大行臺郎中,東魏初官至中外府長史,深得高歡信任,是高歡集團的重要謀士。興和二年(540年)四月卒(《魏書》卷三十六《李順傳》),時年四十。詔贈使持節(jié)、都督定冀瀛滄殷五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殷州刺史、司空公,謚曰文簡。
武定二年(544年)十一月九日葬?!段簳泛汀侗笔贰防铐槀骱蟾嚼钕W趥髀裕c墓志內(nèi)容相吻合。據(jù)在《北齊書》記載,高洋皇后“李氏諱祖娥,趙郡李希宗女也”?!段簳?middot;李順傳》,也有“齊王(高洋)納其第二女”的記載??梢娎钕W诓粌H被“蔚為社稷之臣,俄有合輔之望”,他是高歡外戚,與統(tǒng)治集團有極密切的關系 。
《李清報德碑》屬造像碑。造像碑是中國古代以雕刻佛像為主的碑刻。在碑上開龕造像,通常有佛教造像與道教兩種,碑上銘刻造像緣由和造像者姓名、籍貫、官職,也有線劃的供養(yǎng)人像。造像碑盛行于北朝時期,以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時期的數(shù)量居多,多發(fā)現(xiàn)于河南,陜西、山西、甘肅等省。隋唐日趨衰落,其造像題材和造型風格等方面的特征,一般近于同時期的石窟寺藝術。因雕刻于碑石之上,故多為浮雕作品,是研究當時宗教藝術及宗教史的重要實物資料。鑒于此,我縣長國寺的《李清報德造像碑》是值得我們好好保存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