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原文:
○哲宗一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諱煦,神宗第六子也,母曰欽 圣皇后朱氏。熙寧九年十二月七日己丑生于宮中,赤光照室。初名傭,授檢校太尉、 天平軍節(jié)度使,封均國公。元豐五年,遷開府儀同三司、彰武軍節(jié)度使,進封延安 郡王。七年三月,神宗宴群臣于集英殿,王侍立,天表粹溫,進止中度,宰相而下 再拜賀。八年二月,神宗寢疾,宰相王珪乞早建儲,為宗廟社稷計,又奏請皇太后 權(quán)同聽政,神宗首肯。三月甲午朔,皇太后垂簾于福寧殿,諭珪等曰:“皇子性莊 重,從學(xué)穎悟。自皇帝服藥,手寫佛書,為帝祈福?!币虺鲆允精暤?,所書字極端 謹(jǐn),珪等稱賀,遂奉制立為皇太子。初,太子宮中常有赤光,至是光益熾如火。
戊戌,神宗崩,太子即皇帝位。己亥,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群臣進秩,賜 賚諸軍。遣使告哀于遼。白虹貫日。庚子,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德妃朱氏曰皇太妃。命宰臣王珪為山陵使。甲寅,以群臣固請,始同太皇太后聽政。
己未,賜叔雍王顥、曹王頵贊拜不名。令中外避太皇太后父遵甫名。詔邊事稍 重者,樞密院與三省同議以進。庚申,尚書左仆射、郇國公王珪進封岐國公。顥進 封揚王,頵為荊王,并加太保。弟寧國公佶為遂寧郡王,儀國公佖為太寧郡王,成 國公俁為咸寧郡王,和國公似為普寧郡王。高密郡王宗晟、漢東郡王宗瑗、華原郡 王宗愈、安康郡王宗隱、建安郡王宗綽并為開府儀同三司。太師、潞國公文彥博為 司徒,濟陽郡王曹佾為太保,特進王安石為司空,余進秩,賜致仕服帶、銀帛有差。 辛酉,詔顏子、孟子配享孔子廟庭。
夏四月丙寅,初御紫宸殿。辛未,蠲元豐六年以前逋賦。甲戌,加李乾德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董氈檢校太尉。詔曰:“先皇帝臨御十有九年,建立政事以澤天下, 而有司奉行失當(dāng),幾于煩擾,或茍且文具,不能布宣實惠。其申諭中外,協(xié)心奉令, 以稱先帝惠安元元之意?!币液ィt以太皇太后生日為坤成節(jié)。丁丑,召呂公著侍 讀。諭樞密、中書通議事都堂。詔遵先帝制,遣官察舉諸路監(jiān)司之法。庚辰,呂惠 卿遣兵入西界,破六砦,斬首六百余級。辛己,遣使以先帝遺留物遺遼國及告即位, 甲申,水部員外郎王諤非職言事,坐罰金。丙戌,以蕃官高福戰(zhàn)死,錄其子孫。丁 亥,復(fù)蠲舊年逋賦。
五月丙申,詔百官言朝政闕失。資政殿學(xué)士司馬光過闕,入見。丁酉,群臣請 以十二月八日為興龍節(jié)。壬寅,城熙、蘭、通遠(yuǎn)軍,賜李憲、趙濟銀帛有差。甲辰, 作受命寶。丙午,京師地震。復(fù)置遼州。庚戌,王珪薨。改命蔡確為山陵使。丙辰, 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四百六十一人。戊午,以蔡確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 侍郎,韓縝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章惇知樞密院,司馬光為門下侍郎。
六月庚午,賜楚州孝子徐積絹米。丁亥,詔中外臣庶許直言朝政闕失、民間疾 苦。
秋七月戊戌,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呂公著為尚書左丞。詔府界、三路保甲罷團教。 丙午,遼人來吊祭。丙辰,白虹貫日。吏部侍郎熊本奏歸化儂智會異同,坐罰金。 罷沅州增修堡砦。
八月乙丑,詔按察官所至,有才能顯著者以名聞。己巳,鎮(zhèn)江軍節(jié)度使韓絳進 開府儀同三司。癸酉,遣使賀遼主生辰、正旦。乙亥,以供奉王英戰(zhàn)死葭蘆,錄其 子。
九月戊戌,以神宗英文烈武圣孝皇帝之謚告于天地、宗廟、社稷。己亥,上寶 冊于福寧殿。己酉,遣使報謝于遼。
冬十月甲子,夏國遣使進助山陵馬。癸酉,詔仿《唐六典》置諫官。丁丑,令 侍從各舉諫官二人。詔監(jiān)察御史兼言事,殿中侍御史兼察事。罷義倉。己卯,詔均 寬民力,有司或致廢格者,監(jiān)司、御史糾劾之。河決大名。乙酉,葬神宗皇帝于永 裕陵。丙戌,罷方田。以夏國主母卒,遣使吊祭。
十一月癸巳,詔按問強盜,欲舉自首者毋減。丁酉,祧翼祖,祔神宗于太廟, 廟樂曰《大明之舞》。辛丑,減兩京、河陽囚罪一等,杖已下釋之,民緣山陵役者 蠲其賦。己酉,遼遣使賀即位。十二月壬戌,于闐進獅子,詔卻之。開經(jīng)筵,講 《魯論》,讀《三朝寶訓(xùn)》。罷《太學(xué)保任同罪法》。丙寅,夏人以其母遺留物、 馬、白駝來獻。辛未,左仆射蔡確、右仆射韓縝并遷秩、加食邑,揚王顥、荊王頵 并為太傅。壬申,章惇、司馬光等進秩有差。申戌,罷后苑西作院。乙亥,詔執(zhí)政、 侍臣講讀。戊寅,罷增置鑄錢監(jiān)十有四。乙酉,遼遣蕭睦等來賀正旦。是歲,日有 五色云者六。高麗、大食入貢。
元祐元年春正月庚寅朔,改元。丙午,錄在京囚,減死罪以下一等,杖罪者釋 之。丁未,詔回賜高麗王鞍馬、服帶、器幣有加。罷陜西、河?xùn)|元豐四年后凡緣軍 興添置官局。丙辰,久旱,幸相國寺祈雨。立神宗原廟。戊午,甘露降。
二月辛酉,以河決大名,壞民田,民艱食者眾,詔安撫使韓絳振之。乙丑,修 《神宗實錄》。丁卯,詔左右侍從各舉堪任監(jiān)司者二人,舉非其人有罰。庚午,禁 邊民與夏人為市。辛未,董氈卒,以其子阿里骨襲河西軍節(jié)度使、邈川首領(lǐng)。庚辰, 夏人入貢。辛巳,刑部侍郎蹇周輔坐變鹽法落職。
閏月庚寅,蔡確罷。以司馬光為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詔韓維、呂大防、孫 永、范純?nèi)试敹ㄒ鄯?。壬辰,以呂公著為門下侍郎。丙午,守尚書右丞李清臣為尚 書左丞,試?yán)舨可袝鴧未蠓罏樯袝邑?。白虹貫日。丁未,群臣上太皇太后宮名曰 崇慶,殿曰崇慶壽康;皇太后宮曰隆祐,殿曰隆祐慈徽。庚戌,賜于闐國王服帶、 器幣。辛亥,章惇罷。甲寅,詔侍從、御史、國子司業(yè)各舉經(jīng)明行修、可為學(xué)官者 二人。乙卯,以吏部尚書范純?nèi)释獦忻茉菏?。丙辰,掩京城暴骸。罷諸州常平管 勾官。
三月辛未,詔毋以堂差沖在選已注官。置訴理所,許熙寧以來得罪者自言。命 太學(xué)公試,司業(yè)、博士主之,如春秋補試法。癸酉,置開封府界提點刑獄一員。乙 亥,罷熙河蘭會路經(jīng)制財用司。己卯,復(fù)廣濟河輦運。辛巳,詔民間疾苦當(dāng)議寬恤 者,監(jiān)司具聞。以程頤為崇政殿說書。乙酉,許職事官帶職。
夏四月己丑,韓縝罷。辛卯,詔諸路旱傷蠲其租。壬辰,以旱慮囚。癸巳,王 安石薨。辛丑,詔執(zhí)政大臣各舉可充館閣者三人。壬寅,以呂公著為尚書右仆射兼 中書侍郎,文彥博平章軍國重事。乙巳,詔戶部裁冗費,著為令。李憲等以用兵失 利,為劉摯所劾,貶秩奉祠。辛亥,揚王顥、荊王頵并特授太尉。詔遇科舉,令升 朝官各舉經(jīng)明行修之士一人,俟登第日與升甲。罷謁禁之制。知誠州周士隆撫納溪 洞民一千三百余戶,賜士隆銀帛。癸丑,定六曹郎官員數(shù)。
五月丁巳朔,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韓維為門下侍郎。罷諸路重祿,復(fù)熙寧前舊制。 庚申,夏人來賀即位。壬戌,詔侍從、臺官、監(jiān)司各舉縣令一人。戊辰,命程頤同 修立國子監(jiān)條制。己巳,幸揚王、荊王第,官其子九人。癸酉,復(fù)左、右天廄坊。 壬午,詔文彥博班宰相之上。
六月甲辰,置《春秋》博士。呂惠卿落職,分司南京、蘇州居住。戊申,以富 弼配享神宗廟庭。庚戌,太白晝見。甲寅,詔正風(fēng)俗,修紀(jì)綱,勿理隱疵細(xì)故。復(fù) 置通利軍。程頤上疏論輔養(yǎng)君德。
秋七月丁巳,置檢法官。辛酉,設(shè)十科舉士法。劉恕同修《資治通鑒》,未沾 恩而卒,詔官其子。乙丑,夏國主秉常卒。庚午,夏國遣使賀坤成節(jié)。
八月辛卯,詔常平依舊法,罷青苗錢。壬辰,封弟偲為祁國公。甲午,占城國 遣使入貢。壬子,日傍有五色云。磁州谷異壟同穗。
九月丙辰朔,司馬光薨。己未,朝獻景靈宮。辛酉,大享明堂,以神宗配,赦 天下。丁卯,試中書舍人蘇軾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己卯,張璪罷。
冬十月丙戌,改衍圣公為奉圣公。庚寅,太白晝見。壬辰,夏人來告哀。庚子, 遣使吊祭。十一月戊午,以尚書左丞呂大防為中書侍郎,御史中丞劉摯為尚書右丞。 乙亥,于闐國遣使入貢。庚辰,蠲鹽井官溪錢。
十二月庚寅,詔將來服除,依元豐三年故事,群臣勿上尊號。戊戌,華州鄭縣 小敷谷山崩。戊申,詔以冬溫?zé)o雪,決系囚。是歲,河北、楚、海諸州水。
二年春正月乙丑,封秉常子乾順為夏國主。戊辰,詔舉人程試,主司毋得于 《老》、《莊》、《列子》書命題。辛巳,詔蘇轍、劉分攵編次神宗御制。白虹貫 日。
二月丁亥,遣左司諫朱光庭使河北,振民被災(zāi)者。詔施、黔、戎、瀘等州保甲 監(jiān)司免歲閱。丁酉,加賜于闐國金帶、錦袍、器幣。己亥,命吏部選人改官,歲以 百人為額。辛丑,詔陜西、河?xùn)|行策應(yīng)牽制法。是月,代州地震。
三月壬戌,太皇太后手詔,止就崇政殿受冊。戊辰,詔中外侍從歲舉郡守各一 人。令御史臺察民俗奢僭者。夏人遣使入謝。癸酉,奉安神御于景靈宮宣光殿。庚 辰,詔內(nèi)侍省供奉官以下百人為額。
夏四月丙戌,交阯入貢。丁亥,鬼章子結(jié)齷齪寇洮東。戊子,慮囚。己丑,詔 太師文彥博十日一議事都堂。辛卯,詔:“冬夏旱,海內(nèi)被災(zāi)者廣,避殿減膳, 責(zé)躬思過,以圖消復(fù)?!倍∮希运姆诫涸V上尚書者,或冤抑不得直,令御史分察 之。己亥,太皇太后以旱權(quán)罷受冊禮。癸卯,雨。乙丑,以徐州布衣陳師道為亳州 司戶參軍。丁未,復(fù)制科。戊申,御殿復(fù)膳。李清臣罷。
五月癸丑,夏人圍南川砦。丁卯,以劉摯為尚書左丞,兵部尚書王存為尚書右 丞。壬申,于闐入貢。丁丑,詔御史官闕,御史中丞、翰林學(xué)士、兩省諫議大夫以 上雜舉。
六月辛丑,以安燾知樞密院事。壬寅,有星如瓜出文昌。丙午,邈川首領(lǐng)結(jié)藥 來降,授三班奉職。
秋七月辛亥,詔戶部修《會計錄》。韓絳以司空致仕。夏人寇鎮(zhèn)戎軍。詔府界、 三路教閱保甲。復(fù)課利場務(wù)虧額科罰。丙辰,罷諸州數(shù)外歲貢。戊午,以遼蕭德崇 等賀坤成節(jié),曲宴垂拱殿,始用樂。庚申,進封李乾德為南平王。辛酉,改誠州為 渠陽軍。辛未,韓維罷。
八月辛巳,程頤罷經(jīng)筵,權(quán)同管勾西京國子監(jiān)。癸未,以西蕃寇洮、河,民被 害者給錢粟,死者賜帛其家。詔復(fù)進納人改官舊法。乙酉,命呂大防為西京安奉神 宗御容禮儀使。庚寅,西南蕃遣人入貢。癸巳,以夏國政亂主幼,強臣乙逋等擅權(quán) 逆命,詔諸路帥臣嚴(yán)兵備之。庚子,授西蕃首領(lǐng)心牟欽氈銀州團練使,溫溪心瓜州 團練使。辛丑,涇原言夏人寇三川諸砦,官軍敗之。丁未,岷州行營將種誼復(fù)洮州, 執(zhí)蕃酋鬼章青宜結(jié)。
九月乙卯,發(fā)太皇太后冊寶于大慶殿。丙辰,發(fā)皇太后、皇太妃冊寶于文德殿。 己未,夏人寇鎮(zhèn)戎軍。丁卯,禁私造金箔。
冬十月壬午,奉安神宗御容于會圣宮及應(yīng)天院。癸未,日有五色云。戊子,恭 謝景靈宮。辛卯,減西京囚罪一等,杖已下釋之。己亥,西南龍、張蕃遣人入貢。 庚子,論復(fù)洮州功,種誼等遷秩、賜銀絹有差。
十一月丙辰,復(fù)置漣水軍。庚申,獻鬼章于崇政殿,以罪當(dāng)死,聽招其子及部 屬歸以自贖。乙亥,大雪甚,民凍多死,詔加振恤,死無親屬者官瘞之。罷內(nèi)殿承 制試換文資格。丙子,決囚。十二月乙酉,賜諸軍及貧民錢。丙戌,興龍節(jié),初上 壽于紫宸殿。己丑,大寒,罷集英殿宴。壬辰,兀征聲延部族老幼萬人渡河南,遣 使廩食之,仍諭聲延勿失河北地。乙未,白虹貫日。壬寅,頒《元祐敕令式》。是 冬,始閉汴口。
三年春正月己酉朔,不受朝。庚戌,復(fù)廣惠倉。己未,朝獻景靈宮。庚申,雪 寒,發(fā)京西谷五十余萬石,損其直以紓民。辛酉,詔廣南西路朱崖軍開示恩信,許 生黎悔過自新。壬戌,罷上元游幸。壬申,阿里骨奉表詣闕謝罪,令邊將無出兵, 仍罷招納。甲戌,決囚。
二月甲申,罷修金明池橋殿。乙酉,德音:減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工役權(quán) 放一年,流民饑貧量與應(yīng)副。丙戌,詔河?xùn)|苦寒,量度存恤戍兵。癸巳,罷春宴。 乙未,白虹貫日。辛丑,太白晝見。乙巳,廣東兵馬監(jiān)童政坐擅殺無辜,伏誅。
三月丙辰,韓絳薨。丁巳,御集英殿策進士。戊午,策武舉。己巳,賜禮部奏 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一千一百二十二人。乙亥,夏人寇德靜砦,將官張誠等敗之。
夏四月戊寅,令諸路郡邑具役法利害以聞。辛巳,以呂公著為司空、同平章軍 國事,呂大防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范純?nèi)蕿樯袝移蜕浼嬷袝汤?。壬午?以觀文殿學(xué)士孫固為門下侍郎,劉摯為中書侍郎,王存為尚書左丞,御史中丞胡宗 愈為尚書右丞,戶部侍郎趙瞻簽書樞密院事。癸巳,詔定職事官歲舉升陟人數(shù)。丁 酉,阿里骨來貢。庚子,詔天下郡城以地里置壯城兵額,禁勿他役。
五月癸亥,漢東郡王宗瑗薨。
六月癸未,詔司諫、正言、殿中、監(jiān)察御史,仿故事,以升朝官通判資序歷一 年者為之。辛丑,夏人寇塞門砦。甲辰,五色云見。
秋七月戊申,荊王頵薨。戊辰夜,東北方明如晝,俄成赤氣,中有白氣經(jīng)天。 辛未,太白晝見。癸酉,忠州言臨江涂井鎮(zhèn)雨黑黍。
八月戊寅,阿里骨入貢。己卯,進封揚王顥為徐王。辛巳,復(fù)置荊門軍。丙戌, 罷吏試斷刑法。丁酉,渠陽蠻入寇。辛丑,降系囚罪一等,杖以下釋之。
九月庚申,禁宗室聯(lián)姻內(nèi)臣家。乙丑,阿里骨復(fù)遷職,加封邑。詔觀察使以上 給永業(yè)田。丁卯,御集英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
十月丙戌,詔罷新創(chuàng)諸堡砦,廢渠陽軍。戊戌,復(fù)南、北宣徽院。
十一月甲辰,遣吏部侍郎范百祿等行河。丁卯,大食麻啰拔國入貢。詔歲以十 月給巡城兵衣裘。十二月丁酉,渝州獠人寇小溪。壬寅,白虹貫日。
閏月癸卯朔,頒《元祐式》。甲辰,范鎮(zhèn)定鑄律、度量、鐘磬等以進,令禮部、 太常參定。戊申,減宰執(zhí)賜予。庚申,置六曹尚書權(quán)官。丙寅,詔吏部詳定六曹重 復(fù)利害以聞。是歲,三佛齊、于闐、西南蕃入貢。天下上戶部:主戶二百一十三萬 四千七百三十三,丁二千八百五十三萬三千九百三十四??蛻袅僖皇迦f四千六 百五十二,丁三百六十二萬九千八十三。斷大辟二千九百一十五人。
四年春正月壬申朔,不受朝,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閣門、內(nèi)東門拜表賀。丙子, 宴遼使于紫宸殿。甲申,以夏人通好,詔邊將毋生事。
二月甲辰,呂公著薨。庚戌,白虹貫日。乙卯,夏人來謝封冊。
三月己卯,作渾天儀。胡宗愈罷。丁亥,以不雨,罷春宴。己丑,詔自今大禮 毋上尊號。辛卯,晝有流星出東方。癸巳,錄囚。乙未,罷幸瓊林苑、金明池。
夏四月乙巳,呂大防等以久旱求罷,不允。丁未,曹佾薨。戊申,罷大禮使及 奏告執(zhí)政加賜。戊午,立試進士四場法。壬戌,弛在京牧地與民。
五月癸酉,詔自今侍讀以三人為額。中丞李常、侍御史盛陶坐不論蔡確,改官。 辛巳,貶觀文殿學(xué)士蔡確為光祿卿。丁亥,復(fù)貶確為英州別駕、安置新州。丁酉, 于闐國來貢。
六月甲辰,范純?nèi)?、王存罷。丙午,以趙瞻同知樞密院事,戶部尚書韓忠彥為 尚書左丞,翰林學(xué)士許將為尚書右丞。丁未,夏國來貢。癸丑,邈黎國般次泠移、 四林栗迷等赍于闐國黑汗王及其國蕃王表章來貢。秋七月丙子,詔復(fù)外都水使者。 丁丑,遼國使蕭寅等來賀坤成節(jié),曲宴垂拱殿。庚辰,安燾以母憂去位。
八月壬寅,敕郡守貳以“四善三最”課縣令,吏部歲上監(jiān)司考察知州狀。辛酉, 太皇太后詔:今后明堂大禮,毋令百官拜表稱賀。九月戊寅,致齋垂拱殿。己卯, 朝獻景靈宮,辛巳,大饗明堂,赦天下,百官加恩,賜赍士庶高年九十以上者。乙 酉,加賜韓縝、范純?nèi)势鲙庞胁?。乙未,檢舉先朝文武七條,戒諭百官遵守。
冬十月辛丑,西南程蕃入貢。丁未,龍蕃入貢。戊申,翰林學(xué)士蘇轍上《神宗 御集》,藏寶文閣。癸丑,御邇英殿,講官進講《三朝寶訓(xùn)》。
十一月庚午,敕朝請大夫以下進士為左,余為右。溪洞彭儒武等進溪洞布。癸 未,以孫固知樞密院事,劉摯為門下待郎,吏部尚書傅堯俞為中書侍郎。乙酉,有 星色赤黃,尾跡燭地。己丑,太皇太后卻元日賀禮,令百官拜表。庚寅,章惇買田 不法,降官。辛卯,改發(fā)運、轉(zhuǎn)運、提刑預(yù)妓樂宴會徒二年法。十二月庚子,遼使 耶律常等賀興龍節(jié),曲宴垂拱殿。癸丑,更定朝儀二舞曰《威加四?!贰ⅰ痘商?下》。甲寅,減鄜延等路戍兵歸營。戊午,以御史闕,令中丞、兩省各舉二人。是 歲,夏國、邈黎、大食、麻啰拔國入貢。
五年春正月丁卯朔,御大慶殿視朝。丁丑,朝獻景靈宮。
二月丁酉,罷諸州、軍通判奏舉改官。己亥,夏人歸永樂所掠吏士百四十九人。 庚子,加溪洞人田忠進等九十二人檢校官有差。辛丑,以旱罷,修黃河。癸卯,禱 雨岳瀆,罷浚京城壕。丁未,減天下囚罪,杖以下釋之。庚戌,文彥博以太師充護 國軍、山南西道節(jié)度等使致仕,令所司備禮冊命。壬子,彥博乞免冊禮,從之。甲 子,宴餞文彥博于玉津園。
三月丙寅朔,趙瞻薨。丁卯,詔賜故孫覺家緡錢,令給喪事。壬申,以韓忠彥 同知樞密院事,翰林學(xué)士承旨蘇頌為尚書左丞。癸未,罷春宴。壬辰,罷幸金明池、 瓊林苑。
夏四月癸卯,詔鄭穆、王巖叟等同舉監(jiān)察御史二員。甲辰,呂大防等以旱求退, 不允。丙午,孫固薨。癸丑,詔講讀官御經(jīng)筵退,留二員奏對邇英閣。丁巳,詔以 旱、避殿減膳,罷五月朔日文德殿視朝。辛酉,以保寧軍節(jié)度使馮京為檢校司空。
五月壬申,詔差役法有未備者,令王巖叟等具利害以聞。乙亥,雨。己卯,御 殿復(fù)膳。
六月辛丑,錄囚。癸亥,晝有五色云。
七月壬申,涇原路經(jīng)略司言:諸人違制典買蕃部田土,許以免罪,自二頃五十 畝以下,責(zé)其出刺弓箭手及買馬備邊用各有差。乙酉,夏人來議分畫疆界。
九月丁丑,詔復(fù)置集賢院學(xué)士。
冬十月癸巳,罷提舉修河司。丁酉,詔定州韓琦祠載祀典。
十二月辛卯朔,許將罷。安康郡王宗隱薨。丙辰,禁軍大閱,賜以銀楪、匹帛, 罷轉(zhuǎn)資。是歲,東北旱,浙西水災(zāi)。賜宗室子授官者四十四人。斷大辟四千二百六 十有一。高麗、于闐、龍蕃、三佛齊、阿里骨入貢。
六年春正月辛酉朔,不受朝,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閣門、內(nèi)東門拜表賀。癸酉, 詔祠祭、游幸毋用羔。
二月辛卯,以劉摯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龍圖閣待制王巖叟簽書樞密院事。 癸巳,以蘇轍為尚書右丞,宗室士伣追封魏國公。庚子,拂箖國來貢。丁丑,授阿 里骨男溪邦彪篯為化外庭州團練使。
三月癸亥,呂大防上《神宗實錄》。己巳,御集英殿策進士。庚午,策武舉。 癸酉,詔御史中丞舉殿中侍御史二人,翰林學(xué)士至諫議大夫同舉監(jiān)察御史二人。丙 子,呂大防特授右正議大夫。壬午,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九百五十七人。 丁亥,罷幸金明池、瓊林苑。
夏四月乙未,復(fù)置通禮科。丙申,詔恤刑。辛丑,詔大臣堂除差遣,非行能卓 異者不可輕授。仍搜訪遺材,以備擢任。夏人寇熙河蘭岷、鄜延路。壬寅,太白晝 見。壬子,賜南平王李乾德袍帶、金帛、鞍馬。
五月己未朔,日有食之,罷文德殿視朝。庚辰,詔娶宗室女得官者,毋過朝請 大夫、皇城使。丁亥,后省上《元祐敕令格》。
六月壬辰,錄囚。甲辰,置國史院修撰官。乙卯,詔以田思利為銀青光祿大夫, 充溪洞都巡檢。
秋七月癸亥,復(fù)張方平宣徽南院使致仕。乙丑,復(fù)制置解鹽使。己卯,振兩浙 水災(zāi)。
八月己丑,三省進納后六禮儀制。辛卯,詔御史臺:臣僚親亡十年不葬,許依 條彈奏及令吏部檢察。己亥,改宗正屬籍曰《宗藩慶系錄》。令文武臣出入京城門 書職位、差遣、姓名及所往。己酉,修《神宗寶訓(xùn)》。癸丑,詔鄜延路都監(jiān)李儀等 以違旨夜出兵入界,與夏人戰(zhàn)死,不贈官,余官降等。乙卯,夏人寇懷遠(yuǎn)砦。
閏月壬戌,嚴(yán)飭陜西、河?xùn)|諸路邊備。甲子,太白晝見。庚午,詔御史中丞舉 殿中侍御史二人,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給事中舉監(jiān)察御史四人。壬申,太子太保 致事張方平辭免宣徽使,不允。甲申,刑部侍郎彭汝礪與執(zhí)政爭獄事,自乞貶逐, 詔改禮部侍郎。
九月丁亥,夏人寇麟、府二州。壬辰,詔州民為寇所掠,廬舍焚蕩者給錢帛, 踐稼者振之,失牛者官貸市之。癸巳,御集英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丁酉, 御試方正王普等,遷官有差。歲出內(nèi)庫緡錢五十萬以備邊費。甲辰,幸上清儲祥宮。 壬子,宮成,減天下囚罪一等,杖以下釋之。癸丑,以執(zhí)政官行謁禁法非便,詔有 利害陳述勿禁。
冬十月丁卯,有流星晝出東北。庚午,朝獻景靈宮,還,幸國子監(jiān),賜祭酒豐 稷三品服,監(jiān)學(xué)官賜帛有差。庚辰,令諸宮院建小學(xué)。貴妃苗氏薨。癸未,編修神 宗御制官轉(zhuǎn)秩加賞。詔京西提刑司歲給錢物二十萬緡,以奉陵寢。
十一月乙酉朔,劉摯罷。壬辰,作《元祐觀天歷》。尚書右丞蘇轍罷知絳州。 辛丑,傅堯俞薨。十二月戊辰,開封府火。壬申,范純?nèi)室郧坝鶖呈Р呓倒?。是歲, 兩浙水,定州野蠶成繭。高麗、交阯、三佛齊入貢。
七年春正月甲辰,以遼使耶律迪卒,輟朝一日。乙巳,張誠一以穿父墓取犀帶, 責(zé)授左武衛(wèi)將軍,提舉亳州明道宮。
二月丁卯,詔陜西、河?xùn)|邊要進筑守御城砦。
三月己亥,錄囚。
夏四月己未,立皇后孟氏。甲子,命呂大防為皇后六禮使。甲戌,立考察縣令 課績法。
五月戊戌,御文德殿冊皇后。庚子,罷侍從官轉(zhuǎn)對。丙午,王巖叟罷知鄭州。 大食進火浣布。
六月辛酉,以呂大防為右光祿大夫,蘇頌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韓忠彥知 樞密院事,蘇轍為門下侍郎,翰林學(xué)士范百祿為中書侍郎,翰林學(xué)士梁燾為尚書左 丞,御史中丞鄭雍為尚書右丞,戶部尚書劉奉世簽書樞密院事。甲子,置廣文館解 額。戊辰,渾天儀像成。甲戌,日旁五色云見。
七月癸巳,詔修《神宗史》。復(fù)翰林侍講學(xué)士。己酉,詔諸路安撫鈐轄司及西 京、南京各賜《資治通鑒》一部。庚戌,宗室緦麻以上者禁析居。
八月丙辰,罷監(jiān)酒稅務(wù)增剩給賞法。己未,詔西邊諸將嚴(yán)備,毋輕出兵。乙亥, 戒邊將毋掊克軍士。前陷交阯將吏蘇佐等十七人自拔來歸。
九月戊戌,詔:“冬至日南郊,宜依故事設(shè)皇地祇位。禮畢,別議方澤之儀以 聞?!奔河希琅d軍、蘭州、鎮(zhèn)戎軍地震。
冬十月庚戌朔,環(huán)州地震。丁巳,陜西有前代帝王陵廟處,給民五家充守陵戶。 丁卯,夏人寇環(huán)州。
十一月辛巳,太白晝見。甲申,詔太中大夫以上許占永業(yè)田。丙戌,于闐入貢。 庚寅,帝齋大慶殿。辛卯,朝獻景靈宮。壬辰,饗太廟。癸巳,祀天地于圜丘,赦 天下,群臣中外加恩。罷南京榷酒。民罹親喪者,戶以差等與免徭。辛丑,賜徐王 劍履上殿。十二月辛亥,阿里骨、李乾德加食邑實封。甲子,罷飲福宴。庚午,祈 雪。是歲,兗州仙源縣生瑞谷。高麗、占城、西南蕃龍氏、羅氏入貢。
八年春正月己卯朔,不受朝。甲申,蔡確卒。丁亥,御邇英閣,召宰臣讀《寶 訓(xùn)》。庚寅,詔復(fù)范純?nèi)侍写蠓颉H沙?,幸太乙宮。庚子,詔頒高麗所獻《黃帝 針經(jīng)》于天下。
二月己酉,詔西南蕃龍氏遷秩補官。辛亥,禮部尚書蘇軾言:“高麗使乞買歷 代史及《策府元龜》等書,宜卻其請不許。”省臣許之,軾又疏陳五害,極論其不 可。有旨:“書籍曾經(jīng)買者聽?!比勺?,詔刑部不得分禁系人數(shù),瘐死數(shù)多者申尚 書省。癸丑,詔大寧郡王以下出就外學(xué)。
三月甲申,蘇頌罷。辛卯,范百祿罷。庚子,詔御試舉人復(fù)試賦、詩、論三題。
夏四月丁未朔,夏人來謝罪,愿以蘭州易塞門砦,不許。癸丑,詔恤刑。甲寅, 令范祖禹依先朝故事止兼侍講。丁巳,詔南郊合祭天地,罷禮部集官詳議。
五月癸未,置蘄州羅田縣。丁亥,罷二廣鑄折二錢。己丑,錄囚。辛卯,監(jiān)察 御史董敦逸、黃慶基以論蘇軾、蘇轍,罷為湖北、福建轉(zhuǎn)運判官。己亥,祁國公亻 思為開府儀同三司。
六月戊午,梁燾罷。壬戌,中書后省上《元祐在京通用條貫》。
秋七月丙子朔,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范純?nèi)蕿樯袝移蜕浼嬷袝汤?。戊寅,令?西沿邊鐵錢、銅錢悉還近地。
八月丁未,久雨。禱山川。辛酉,以太皇太后疾,帝不視事。壬戌,遣使按視 京東西、河南北、淮南水災(zāi)。癸亥,減京師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丁卯,禱于岳 瀆、宮觀、祠廟。戊辰,赦天下。庚午,詔陜西復(fù)鑄小銅錢。辛未,禱于天地、宗 廟、社稷。乙亥,禱于諸陵。
九月戊寅,太皇太后崩。己卯,詔以太皇太后園陵為山陵。庚辰,遣使告哀于 遼。甲申,命呂大防為山陵使。壬辰,詔山陵修奉從約,諸道毋妄有進助。
冬十月戊申,群臣七上表請聽政。戊辰,徐王顥乞解官給喪,詔不允。庚午, 復(fù)內(nèi)侍劉瑗等六人。
十一月丙子,始御垂拱殿。乙未,以雪寒,振京城民饑。壬寅,賜勞修奉山陵 兵士。十二月乙巳,范純?nèi)势蛄T,不允。甲寅,仿《唐六典》修官制。丁巳,遼人 遣使來吊祭。出錢粟十萬振流民。己巳,上太皇太后謚曰宣仁圣烈皇后。是歲,河 入德清軍,決內(nèi)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