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_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_国内自拍真实伦在线视频_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_永久免费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xué)習(xí)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hào):集字書法

集字書法 掃一掃關(guān)注公眾號(hào)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集字書法 掃一掃下載書法APP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舊唐書>>卷二十一

卷二十一

出處:舊唐書

原文:

  地理四

  ○劍南道東西道九 嶺南道五管十

  △劍南道

  成都府 隋蜀郡。武德四年,改為益州,置總管府,管益、綿、陵、遂、資、 雅、嘉、滬、戎、會(huì)、松、翼、巂、南寧、昆、恭十七州。益州領(lǐng)成都、雒、九隴、 郫、雙流、新津、晉原、青城、陽安、金水、平泉、玄武、綿竹等十三縣。又置唐 隆、導(dǎo)江二縣。二年,分置邛、眉、普、榮、登五州,屬總管府。又置新都、什邡 二縣。三年,罷總管,置西南道行臺(tái)。仍分綿竹、導(dǎo)江、九龍三縣立濛州,陽安、 金水、平泉三縣立簡州,割玄武屬梓州。又析置德陽、新繁、萬春三縣。九年,罷 行臺(tái),置都督府,督益、綿、簡、嘉、陵、眉、犍、邛十州,并督巂、南寧、會(huì)都 督府。貞觀二年,廢濛州之九隴、綿竹、導(dǎo)江來屬,仍改萬春為溫江。六年。罷南 寧都督,更置戎州都督,屬益州。八年,兼領(lǐng)南金州都督。十年,又督益、綿、簡、 嘉、陵、雅、眉、邛八州,茂、巂二都督。十七年,置蜀縣。龍朔二年,升為大都 督府,仍置廣都縣。咸亨二年,置金堂。儀鳳二年,又置唐昌、濛陽二縣。垂拱三 年,分雒、九隴等十三縣置彭、蜀二州。其年,又置犀浦縣。圣歷三年,又置東陽 縣。天寶元年,改益州為蜀郡,依舊大都督府,督劍南三十八郡。十五載,玄宗幸 蜀,駐蹕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駕回西京,改蜀郡為成都府,長史為尹。又分為劍 南東川、西川,各置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黃門侍郎嚴(yán)武為成都尹,復(fù)并東、西川為 一節(jié)度。自崔寧鎮(zhèn)蜀后,分為西川,自后不改。舊領(lǐng)縣十六,戶十一萬七千八百八 十九,口七十四萬三百一十二。漢朝蜀郡,戶二十六萬八千二百七十,口一百二十 四萬。天寶領(lǐng)縣十,戶十六萬九百五十,口九十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九。在京師西南 二千三百七十九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一十六里。

  成都 漢縣,屬蜀郡。漢朝成都一縣,管戶一萬六千二百五十六。蜀,三代之 時(shí)西南夷國,或臣或否。至秦惠王既霸西戎,欲廣其地,乃令其相張儀、司馬錯(cuò)伐 蜀。取其地,立漢中、巴、蜀三郡。蜀王本都廣都之樊鄉(xiāng),張儀平蜀后,自赤里街 移治于少城,今州城是也。蜀城,張儀所筑

  華陽 貞觀十七年,分成都縣置蜀縣,在州郭下,與成都分理。乾元元年二月, 改為華陽。新都 漢縣,屬廣漢郡

  新繁 漢繁縣,屬蜀郡。劉禪時(shí)加“新”字

  犀浦 垂拱二年,分成都縣置

  雙流 漢廣都縣地,屬蜀郡。隋置雙流縣

  廣都 龍朔三年,分雙流置,取隋舊名

  郫 漢縣,屬蜀郡。隋置濛州,大業(yè)省為郫縣。溫江 漢郫縣地,魏蜀郡治于 此。隋為萬春縣。貞觀元年,改為溫江

  靈池 久視元年,分蜀縣置東陽縣。天寶元年,改為靈池。

  漢州上 垂拱二年,分益州五縣置漢州。天寶元年,改為德陽郡。乾元元年, 復(fù)為漢州。領(lǐng)縣五,戶六萬九千五,口三十萬八千二百三。至京師二千二百里,至 東都三千一百一十六里。

  雒 漢縣,屬廣漢郡。后漢置益州,治于雒。晉置新都郡,宋、齊為廣漢郡。 垂拱二年,置漢州。皆治雒縣也

  德陽 后周廢縣。武德三年,分雒置

  什邡 漢縣,屬廣漢郡。后周改為方寧。武德三年,改為什邡。雍齒侯邑,在 縣北四十步。綿竹 漢縣,屬廣漢郡。隋開皇二年,置晉熙縣。十八年,又改為孝 水縣。大業(yè)三年,改為綿竹。武德三年,屬濛州。州廢,來屬之

  金堂 咸亨二年,分雒縣、新都置,屬益州。垂拱二年,來屬。

  彭州上 垂拱二年,分益州四縣置彭州,天寶元年,改為蒙陽郡。乾元元年, 復(fù)為彭州。領(lǐng)縣四,戶五萬五千九百二十二,口三十五萬七千三百八十七。至京師 二千三百三十九里,至東都三千一百六十九里。

   

  九隴 州所治。漢繁縣地,宋置晉壽郡,古城在縣西北三里。梁置東益州。后 魏為天水郡,仍改為九隴。初于縣東三里置濛州,大業(yè)省。武德三年,復(fù)置濛州, 領(lǐng)九隴、綿竹、導(dǎo)江三縣,置彭州之名也。三縣置,屬益州。垂拱二年,屬彭州。 長壽二年,改為周昌。神龍初復(fù)置

  濛陽 儀鳳二年,分九隴、雒、什邡三縣置,屬益州。垂拱三年,來屬

  導(dǎo)江 蜀置都安縣,后周改為汶山。武德元年,改為盤龍,尋改為導(dǎo)江。三年, 割屬濛州。州廢,屬益州。舊治灌口城,武德元年,移治導(dǎo)江郡。垂拱二年,來屬。

  蜀州 垂拱二年,分益州四縣置。天寶元年,改為唐安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蜀 州也。領(lǐng)縣四,戶五萬六千五百七十七,口三十九萬六百九十四。至京師三千三百 三十二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七十二里。

  晉原 漢江源地,屬蜀州。李雄立江源郡,晉改為多融縣,又改為晉原。鶴鳴 山,在西北十里

  青城 漢江源縣地。南齊置齊基縣,后周改為青城。山在西北三十二里。舊 “青”字加水,開元十八年,去“水”為“青”

  唐安 本漢江源縣地,后魏于此立犍為郡及僰道縣。隋省。武德元年復(fù)置,改 為唐隆。長壽二年,為武隆。先天元年,改為唐安

  新津 漢武陽縣,屬犍為郡。后周改為新津,屬益州。垂拱二年,屬蜀州也。

  眉州上 隋眉山郡之通義縣。武德二年,割嘉州之通義、丹棱、洪雅、青神、 南安五縣置眉州。五年,省南安。貞觀二年,置隆山縣。天寶元年,改為通義郡。 乾元元年,復(fù)為眉州也。舊領(lǐng)縣五,戶三萬六千九,口十六萬九千七百五十五。天 寶,戶四萬三千五百二十九,口一十七萬五千二百五十六。至京師二千五百五十里, 至東都三千二百八十九里。

  通義 后漢置通義縣,屬齊通郡。梁改為青州,后魏改為眉州。后改通義為安 洛,又復(fù)通義。隋初為廣通,尋改為通義。武德元年,于縣置唐眉州也

  彭山 漢武陽縣地,屬犍為。晉于郡置西江陽郡。后魏增置隆山郡,以界內(nèi)有 鼎鼻山,地形隆故也。隋改為陵州隆山縣。先天元年,改為彭山也

  丹棱 本南齊齊樂郡,后周改為洪雅縣。隋改為丹棱,屬嘉州。武德二年,來 屬也

  洪雅 后周洪雅鎮(zhèn),隋改為縣。武德九年,置犍州。貞觀初,州廢,屬眉州也。

  青神 漢南安縣,屬犍為郡??h臨青衣江,西魏置青衣縣。本治思蒙水口,武 德八年,移于今治,屬眉州也。

  綿州上 隋金山郡。武德元年,改為綿州,領(lǐng)巴西、昌隆、涪城、魏城、金山、 萬安、神泉七縣。三年,分置顯武、龍安、文義、鹽泉四縣。七年,省金山縣。貞 觀元年,又省文義縣。舊領(lǐng)縣九,戶四萬三千九百四,口十九萬五千五百六十三。 天寶領(lǐng)縣九,戶六萬五千六十六,口二十六萬三千三百五十二。至京師二千五百九 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五十九里。

  巴西 漢涪縣,屬廣漢郡。晉置梓潼郡,西魏置潼州。隋改為綿州,煬帝改為 金山郡。隋改涪為巴西縣也。

  涪城 漢涪縣地,東晉置始平郡。后魏改為涪城及潼縣。隋改潼為涪城。

  昌明 漢涪縣地,晉置漢昌縣,后魏為昌隆。先天元年,改為昌明。舊有顯武 縣,神龍?jiān)辏臑榕d圣。開元二年廢,并入昌明,仍分巴西、涪城、萬安三縣地 置興圣縣。二十七年廢,地各還本屬。

  魏城 隋置

  羅江 漢涪縣地。晉于梓潼水尾萬安故城置萬安縣。后魏置萬安郡,隋廢。天 寶元年,改萬安為羅江。廉泉、讓水,出縣北平地也。

  神泉 漢涪縣地。晉置西充國縣,隋改為神泉,以縣西泉能愈疾故也。

  鹽泉 武德三年,分魏城置也。

  龍安 隋金山縣。武德三年,復(fù)置,改為龍安。

  西昌 隋金山縣。隋末廢。永淳元年,復(fù)置,改為西昌也。

  劍州 隋普安郡。武德元年,改為始州,領(lǐng)縣七。圣歷二年,置劍門縣。先天 二年,改始州為劍州。天寶五年,改為普安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劍州也。舊領(lǐng)縣七, 戶三萬六千七百一十四,口十九萬九十六。天寶領(lǐng)縣八,戶二萬三千五百一十,口 一十萬四百五十。至京師一千六百六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六十里。

  普安 漢梓潼縣,廣漢郡治也。宋置南安郡,梁置南梁州,又改為安州。西魏 改為始州,兼置普安郡。武德元年,復(fù)為始州。皆治于普安也。

  黃安 梁分梓潼縣置梁安縣,尋改為黃安。

  永歸 隋分梓潼縣置。

  梓潼 漢縣。蜀先分廣漢置梓潼,西魏改為潼川郡,隋為梓潼縣。后魏自涪縣 移梓潼郡于今縣,屬始州,仍改郡為縣也。

  陰平 晉流人入蜀,于縣置北陰平郡。山北有十八隴山,山有隴十八也。

  武連 漢梓潼縣地。宋置武都郡及下辨縣,又改下辨為武功。后魏改為武連也。

  臨津 漢梓潼縣地。南齊置相厚縣,隋改為臨津也。

  劍門 圣歷二年,分普安、永歸、陰平三縣地,于方期驛城置劍門,縣界大劍 山,即梁山也。其北三十里所,有小劍山。大劍山有劍閣道,三十里至劍處,張載 刻銘之所。劍山東西二百三十一里。

  梓州上 隋新城郡。武德元年,改為梓州,領(lǐng)郪、射洪、鹽亭、飛烏四縣。三 年,又以益州玄武來屬。四年,又置永泰縣。調(diào)露元年,置銅山縣。天寶元年,改 為梓潼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梓州。乾元后,分蜀為東、西川,梓州恆為東川節(jié)度使 治所。舊領(lǐng)縣七,戶四萬五千九百二十九,口二十四萬八千三百九十四。天寶領(lǐng)縣 八,戶六萬一千八百二十四,口二十四萬六千六百五十二。至京師二千九十里,至 東都二千九百里。

  郪 漢縣,屬廣漢郡,歷晉、宋、齊不改。梁于縣置新州,西魏改為昌城郡。 隋改為梓州,煬帝改為新城郡??こ亲髱Ц⑺?,右挾中江,鄰居水陸之要。梓州所 治,以梓潼水為名也。

  射洪 漢郪縣地,后魏分置射洪縣。婁縷灘東六里,有射江,語訛為“洪”。

  通泉 漢廣漢縣地,隋縣也。

  玄武 漢底道縣,屬蜀郡。晉改為玄武。武德元年,屬益州。三年,割屬梓州 也。

  鹽亭 漢廣漢縣地,梁置鹽亭縣也。

  飛烏 漢郪縣地,隋置飛烏鎮(zhèn),又改為縣,取飛烏山為名也。

  永泰 武德四年,分鹽亭、武安二縣置。

  銅山 調(diào)露元年,分郪、飛烏二縣地置也。

  閬州 隋巴西郡。武德元年,改為隆州,領(lǐng)閬中、南部、蒼溪、南充、相如、 西水、三城、奉國、儀隴、大寅十縣。其年,又立新井、思恭二縣。四年,以南充、 相如屬果州,儀隴、大寅屬蓬州。又置新政。七年,又以奉國屬西平州。還以奉國 來屬。又省思恭入閬中縣。先天元年,改為閬州。天寶元年,改為閬中郡。乾元元 年,復(fù)為閬州。舊領(lǐng)縣八,戶三萬八千九百四十九,口二十七萬三千五百四十三。 今領(lǐng)縣九,戶二萬五千五百八十八,口十三萬二千一百九十二。至京師一千九百一 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閬中 漢縣,屬巴郡。梁置北巴州。西魏置隆州及盤龍郡。煬帝改為巴西郡。 武德為隆州。皆治閬中。閬水迂曲經(jīng)郡三面,故曰閬中,隋為閬內(nèi)也。

  晉安 漢閬中縣地。梁置金匱二。又為金遷郡。隋省郡,改為晉城。武德改為 晉安也。

  南部 后漢分閬中置充國縣,屬巴郡。又分置南充國郡。梁改為南充郡,隋改 為南部也。

  蒼溪 后漢分宕渠置漢昌縣,屬巴郡。隋改漢昌為蒼溪也。

  西水 漢閬中縣地。梁置掌夫城,后周改為西水縣。

  奉國 后漢分閬中置。武德七年,屬西平州。貞觀元年,還屬隆州。

  新井 漢充國縣地。武德元年,分南部、晉安二縣置。界內(nèi)有鹽井。

  新政 武德四年,分南部、相如兩縣置。

  岐坪 舊屬利州,開元二十三年來屬也。

  果州中 隋巴西郡之南充縣。武德四年,割隆州之南充、相如二縣置果州,因 果山為名。又置西充、郎池二縣。天寶元年,為南充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果州也。 舊領(lǐng)縣四,戶一萬三千五百一十,口七萬五千八百一十一。天寶領(lǐng)縣六,戶三萬三 千九百四,口八萬九千二百二十五。至京師二千五百五十八里,至東都三千四百二 十三里。

  南充 漢安漢縣,屬巴郡。宋于安漢故城置南宕渠郡。隋改安漢為南充。果山, 在縣南八里。

  相如 漢安漢縣地,梁置梓潼郡。周省郡,立相如縣,以縣城南二十里,有相 如故宅二。相如坪,有琴臺(tái)。

  流溪 開耀元年,析南充縣于溪水側(cè)置也。

  西充 武德四年,分南充置。有西充山。

  郎池 武德四年,分相如置。

  岳池 萬歲通天二年,分南充、相如二縣置。初治思岳池,開元二十年,移治 今所。

  遂州中 隋遂寧郡。武德元年,改為遂州,領(lǐng)方義、長江、青石三縣。二年, 置總管府,管遂、梓、資、普四州。貞觀罷總管。十年,復(fù)置都督,督遂、果、普、 合四州。十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遂寧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遂州。舊領(lǐng) 縣三,戶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七,口六萬六千四百六十九。天寶領(lǐng)縣五,戶三萬五千 六百三十二,口十萬七千七百一十六。至京師二千三百二十九里,至東京三千一百 六十六里。

  方義 漢廣漢縣,屬廣漢郡。宋置遂寧郡,齊、梁加“東”字。后周改東遂寧 為遂州。后魏改廣漢為方義。

  長江 東晉巴興縣,魏改為長江。舊治靈鷲山,上元二年,移治白桃川也

  蓬溪 永淳元年,分方義縣置唐興縣。長壽二年,改為武豐。神龍初復(fù)。景龍 二年,分唐興置唐安縣。先天二年,廢唐安縣,移唐安廢縣置。天寶元年,改唐興 為蓬溪也。

  青石 東晉晉興縣。后魏改為始興。隋改始興為青石,以縣界有青石祠也。

  遂寧 景龍?jiān)攴种谩?

  普州中 隋資陽郡之安岳縣。武德二年,分資州之安岳、隆康、安居、普慈四 縣置普州。三年,又置樂至、隆龕二縣。天寶元年,改為安岳郡。乾元元年,復(fù)為 普州。舊領(lǐng)縣六,戶二萬五千八百四十,口六萬七千三百二十。天寶領(lǐng)縣四,戶二 萬五千六百九十三,口七萬四千六百九十二。至京師二千三百六十里,至東都三千 二百三里。

  安岳 漢犍為、巴郡地,資中、牛鞞、墊江三縣地。李雄亂后,為獠所據(jù)。梁 招撫之,置普慈郡。后周置普州,隋省。武德二年,復(fù)置,安岳為治所。

  安居 后周柔剛縣,屬安居郡。隋改柔剛為安居。柔剛山,在縣東二十步。舊 治柔剛山,天授二年,移理張柵也。

  普康 后周永唐縣,隋改為永康,移治伏強(qiáng)城,尋改為隆康。先天元年,改為 普康也。

  崇龕 后周隆龕城,隋隆龕縣。舊治整瀨川,久視元年,移治波羅川。先天元 年,為崇龕。隆龕山,在縣西三里也。

  陵州中 隋隆山郡。武德元年,改為陵州,領(lǐng)仁壽、貴平、井研、始建、隆山 五縣。貞觀元年,割隆山屬眉州。天寶元年,改為仁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陵州也。 舊領(lǐng)縣四,戶一萬七千四百四十一,口八萬一百一十。天寶領(lǐng)縣五,戶三萬四千七 百二十八,口一十萬一百二十八。至京師二千五百一十里,至東都三千四百八十四 里。

  仁壽 漢武陽縣東境,屬犍為郡。晉置西城戍,以為井防。后魏平蜀,改為普 寧縣。后周置陵州,以州南陵井為名。隋改普寧為仁壽,所治也

  貴平 漢廣都縣之東南地,屬蜀郡。后魏置和仁郡,仍立平井、貴平、可曇三 縣。舊治和仁城,開元十四年,移治祿川也

  井研 漢武陽縣地。東晉置西江陽郡。魏置蒲亭縣,隋改為井研。武德四年, 自擁思茫水移治今所也

  始建 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于此置始建鎮(zhèn)。大業(yè)五年,改鎮(zhèn)為始建縣。 舊治擁思茫水,圣歷二年,移治榮祉山。籍 梁席郡,一名漢陽戍。永徽四年,分 貴平置。

  資州上 隋資陽郡。武德元年,改為資州,領(lǐng)盤石、內(nèi)江、安后、普慈、安居、 隆康、資陽、大牢、威遠(yuǎn)。其年,割大牢、威遠(yuǎn)屬榮州。二年,分安居、隆康、普 慈、安岳四縣屬普州。貞觀四年,置丹山縣。天寶元年,改為資陽郡。乾元元年, 復(fù)為資州。乾元二年正月,分置昌州,尋廢也。舊領(lǐng)縣八,戶二萬九千三百四十七, 口十五萬二千一百三十九。天寶,戶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口十萬四千七百七十五。 至京師二千五百六十里,至東都三千五百一十里。

  盤石 漢資中縣,屬犍為郡。后周于今簡州陽安縣移資州于漢資中故城為治所。 仍改資中為盤石,今州治

  資陽 后周分資中置縣,在資水之陽也

  牛鞞漢資中縣為盤地。隋分置牛鞞縣。漢有牛鞞縣,屬犍為郡,此非也。洛水, 一名牛鞞水

  內(nèi)江 漢資中縣地,后漢于中江水濱置漢安戍。其年,改為中江縣,因其北江, 乃云中。隋改為內(nèi)江。漢安故城,今縣治也

  月山 資中地,義寧二年置

  龍水 資中地,義寧二年置

  銀山 資中地,義寧二年置

  丹山 漢資中地,貞觀四年置。六年,并入內(nèi)江。七年,又置。

  榮州中 隋資陽郡之大牢縣。武德元年,置榮州,領(lǐng)大牢、威遠(yuǎn)二縣。貞觀元 年,置旭川、婆日、至如三縣。二年,割瀘州之隆越來屬。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 牢,仍割嘉州資官來屬。八年,又割瀘州之和義來屬。廢婆日、至如、隆越三縣。 永徽二年,移州治旭川。天寶元年,改為和義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榮州。舊領(lǐng)縣六, 戶一萬二千二百六十二,口五萬六千六百一十四。天寶,戶五千六百三十九,口一 萬八千二十四。至京師二千九百七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四十九里。

  大牢 漢南安縣,屬犍為郡。隋置大牢鎮(zhèn),尋改為縣。武德元年,割資州之大 牢、威遠(yuǎn)二縣,于公井鎮(zhèn)置榮州,取界內(nèi)榮德山為名。又改公井為縣。貞觀六年, 自公井移州治于大牢縣也

  公井 漢江陽縣,屬犍為郡。后周置公井鎮(zhèn)。武德元年,鎮(zhèn)置榮州,改為公井 縣。貞觀六年,漢移于大牢也

  威遠(yuǎn) 漢安縣地,屬犍為郡。隋于舊威遠(yuǎn)戍置縣。武德初,屬資州。其年,割 屬榮州也

  旭川 貞觀元年,分大牢縣置

  資官 漢南安縣地,晉置資官縣。武德初,屬嘉州。貞觀六年,來屬

  和義 漢安縣地,隋置和義縣。

  簡州 隋蜀郡之陽安縣。武德三年,分益州置。天寶元年,改為陽安郡。乾元 元年,復(fù)為簡州。舊領(lǐng)縣三,戶一萬三千八百五,口七萬五千一百三十三。天寶, 戶二萬三千六十六,口十四萬三千一百九十。在京師西南二千七百里,至東都三千 六百里。

  陽安 漢牛鞞縣,屬犍為郡。后魏置陽安縣,又分陽安、平泉、資陽三縣置簡 州,取界內(nèi)賴簡池為名

  金水 漢新都縣,屬廣漢郡。晉將硃齡石于東山立金泉戍。后魏立金泉郡,分 置金泉、白牟二縣。隋改為金潤,屬蜀郡。武德初,為金水。三年,屬簡州??h有 金堂山

  平泉 漢牛鞞縣地,后魏置婆潤縣。隋移縣治于賴?yán)璩?,仍改為平泉縣,縣之 旁地涌泉故也。

  嘉州中 隋眉山郡。武德元年,改為嘉州,領(lǐng)龍游、平羌、夾江、峨眉、玉津、 綏山、通義、洪雅、丹巂、青神、南安五縣置眉州。貞觀六年,改資官,屬榮州。 上元元年,以戎州之犍為來屬。天寶元年,改為犍為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嘉州。三 月,劍南節(jié)度使盧元裕請升為中都督府。尋罷。舊領(lǐng)縣六,戶二萬五千八十五,口 七萬五千三百九十一。天寶領(lǐng)縣八,戶三萬四千二百八十九,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 一。至京師二千七百二十里。至東都三千五百里。

  龍游 漢南安縣地,屬犍為郡。后周置平羌縣。隋初,為峨眉縣,又改為青衣 縣。隋伐陳時(shí),龍見于江中引舟,乃改為龍游縣也,州臨大江為名

  平羌 后周置也

  峨眉 漢南安縣。隋置峨眉縣,取西山名也

  夾江 漢南安縣地。隋分龍流、平羌三縣,于涇上置夾江縣。今北八十里,有 夾江廢戍,即涇上地也。舊治涇上,武德元年,移于今治也

  玉津 漢南安縣。隋置玉津縣,江中出璧故也

  綏山 隋招致生獠,于榮樂城置綏山縣,取旁山名也

  羅目 麟德二年,開生獠置沐州及羅目縣。上元三年,俱廢。儀鳳三年,又置, 治沲和城,屬嘉州。如意元年,又自峨眉縣界移羅目治于今所也

  犍為 本漢都,因山立名。舊屬戎州。上元元年,改屬嘉州。

  邛州上 隋臨邛郡之依政縣。武德元年,割雅州之依政、臨邛、臨溪、蒲江、 火井五縣,置邛州于依政縣。三年,又置安仁縣。顯慶二年,移州治于臨邛。天寶 元年,改為臨邛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邛州。舊領(lǐng)縣六,戶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六,口 七萬二千八百五十九。天寶領(lǐng)縣七,戶四萬二千一百七,口十九萬三百二十七。在 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十五里,至東都三千三百七十一里。

  臨邛 漢縣,屬蜀郡。邛水,出嚴(yán)道邛來山,入青衣江,故云臨邛。晉于益州 唐隆縣置臨邛縣。后魏平蜀,自唐隆移臨邛縣治于漢臨邛縣西,立臨邛郡。隋罷郡, 移臨邛縣于今所治。有火井、銅官山也

  依政 秦蒲陽縣。漢臨邛縣。梁置蒲口鎮(zhèn)及邛州。后魏改為蒲陽郡,置依政縣。 隋改為臨邛郡,治依政。梁、魏邛州,在今縣西南二里,后周移治于今所,后移治 于臨邛

  安仁秦臨邛縣地。武德三年,置安仁縣。貞觀十七年廢。咸亨初,復(fù)置

  大邑 咸亨二年,分益州晉原縣置也

  蒲江 漢臨邛縣地。后魏置廣定縣,隋改為蒲江,南枕蒲水故也

  臨溪 后魏分臨邛縣置也

  火井 漢臨邛縣地。周置火井鎮(zhèn),隋改鎮(zhèn)為縣也。

  雅州下都督府 隋臨邛郡。武德元年,改為雅州,領(lǐng)嚴(yán)道、名山、盧山、依政、 臨邛、蒲江、臨溪、蒙陽、漢源、火井、長松、靈關(guān)、楊啟、嘉良、大利、陽山十 六縣。其年,割依政、臨邛、蒲江、臨溪、火井五縣置邛州;漢原、陽山二縣置登 州。二年,置榮經(jīng)縣。六年,省嘉良、楊啟、大利、靈關(guān)、蒙陽、長松六縣。九年, 廢登州,還以陽山、漢源來屬。貞觀二年,又以陽山、漢源屬巂州。八年,又置百 丈縣。永徽五年,以巂州漢源來屬。儀鳳四年,置飛越、大渡二縣。大足元年,又 割漢源、飛越二縣置黎州。神龍三年,廢黎州,漢源、飛越屬雅州。開元三年,又 割二縣置黎州,又置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盧山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雅州,都督 羈縻一十九州也,舊領(lǐng)縣五,戶一萬三百六十二,口四萬一千七百二十三。天寶, 戶一萬八百九十二,口五萬四千四百一十九。在京師西南二千七百二十三里,至東 都三千五百一里。

  嚴(yán)道 漢縣,屬蜀郡。晉末大亂,夷獠據(jù)之。后魏開生獠,于此置蒙山郡,領(lǐng) 始陽、蒙山二縣。隋改始陽為嚴(yán)道,蒙山為名山。仁壽四年,置雅州,煬帝改為嚴(yán) 道

  盧山 漢嚴(yán)道地。隋置盧山鎮(zhèn),又改為縣。盧山,在縣西北六十里章盧山下, 有山硤,口開三丈,長二百步,俗呼為盧關(guān)。關(guān)外即生獠也

  名山 嚴(yán)道縣地。魏置蒙山縣,隋改為名山也

  百丈 漢嚴(yán)道縣地,在漢臨邛南百二十里。有百丈山。武德置百丈鎮(zhèn)。貞觀八 年,改鎮(zhèn)為縣

  榮經(jīng) 漢嚴(yán)道縣地。武德三年,置榮經(jīng)縣。縣界有邛來山、九折坂、銅山也

  雅州都督一十九州,并生羌、生獠羈縻州,無州縣

  嘉梁州 東石孔州 西石孔州 林波州 涉邛州 汶東州 金林州 費(fèi)林州徐 渠州 會(huì)野州 雉州 中川州 鉗矢州 強(qiáng)雞州 長臂州 楊常州 林燒州當(dāng)仁州 當(dāng)馬州 皆天寶已前,歲時(shí)貢奉,屬雅州都督。

  黎州下 雅州之漢源縣。大足元年,割漢源、飛越二縣及巂州之陽山置黎州。 天寶元年,改為洪源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黎州,領(lǐng)羈縻五十四州也。領(lǐng)縣三,戶一 千七百三十一,口七千六百七十八。至京師二千九百五十里,至東都三千七百里。

  漢源 越巂郡之地。隋漢源縣。長安四年,巡察使奏置黎州,后使宋乾徽奏廢 入雅州。大足元年,又置黎州。神龍三年廢。開元三年,又置黎州,取蜀南沈黎地 為名,州所治

  飛越 儀鳳四年,分漢源于飛越水置縣,屬雅州。大足元年,屬黎州。長安二 年,廢大渡縣,并入。神龍三年,屬雅州。開元三年,又屬黎州也

  通望 舊陽山縣,屬巂州。大足元年,屬黎州。神龍二年,又屬巂州。開元元 年,卻屬黎州。天寶元年,改為通望也

  黎州,統(tǒng)制五十四州,皆徼外生獠。無州,羈縻而已。羅巖州 索古州 秦上 州 輒榮州 劇川州 合欽州 蓬州 柏坡州 博盧州 明川州 肔皮州蓬矢州 大渡州 米川州 木屬州 河?xùn)|州 諾莋州 甫嵐州 昌明州 歸化州 象川州 叢夏州 和良州 和都州 附樹州 東川州 上貴州 滑川州 比川州 吉川州 甫鏚州 比地州 蒼榮州 野川州 邛陳州 貴林州 護(hù)川州 牒琮州 浪彌州 郎郭州 上欽州 時(shí)蓬州 儼馬州 橛查州 邛川州 護(hù)邛州腳川州 開望州 上蓬州 比蓬州 剝重州 久護(hù)州 瑤劍州 明 昌州。

  瀘州下都督府 隋瀘川郡。武德元年,改為瀘州,領(lǐng)富世、江安、綿水、合江、 來鳳、和義七縣。武德三年,置總管府,一州。九年,省來鳳。貞觀元年,置思隸、 思逢、施陽三縣。仍置涇南縣。又省施陽縣。十三年,省思隸、思逢二縣。十七年, 置溱、珍二州。儀鳳二年,又置晏、納、奉、浙、鞏、薛六州。載初二年,置順州。 天授元年,置思峨州。久視元年,置淯州。二年罷州。并屬瀘州都督,凡十州。天 寶元年,改為瀘川郡,依舊都督。乾元元年,復(fù)為瀘州。舊領(lǐng)縣六,戶一萬九千一 百一十六,口六萬六千八百二十八。天寶,戶一萬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萬五千七 百一十一。在京師西南三千三百里,至東都四千一百九十六里。

  瀘川 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梁置瀘州,故以江陽為瀘川縣,州所治也

  富義 隋富世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富義縣。界有富世鹽井,井深二百五十 尺,以達(dá)鹽泉,俗呼玉女泉。以其井出鹽最多,人獲厚利,故云富世

  江安 漢江陽縣地。晉時(shí),生獠攻郡,破之,又置漢安縣。隋改為江安也

  合江 漢符縣地,屬犍為郡。晉置安樂縣,后周改為合江也

  綿水 漢江陽縣地,晉置綿水縣,當(dāng)綿水入江之口也

  涇南 貞觀八年,分瀘川置,在涇水之南

  瀘州 都督十州,皆招撫夷獠置,無戶口、道里,羈縻州

  納州 儀鳳二年,開山洞置。天寶元年,改為都寧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納州, 領(lǐng)縣八,并與州同置

  羅圍 播羅 施陽 都寧 羅當(dāng) 羅藍(lán) 都闕 胡茂 薛州 儀鳳二年,招生 獠置。天寶元年,改為黃池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薛州也。領(lǐng)縣三,與州同置

  枝江 黃池 播陵 晏州 儀鳳二年,開山洞置。天寶改為羅陽郡。乾元元年, 復(fù)為晏州也。領(lǐng)縣七,與州同置。思峨 柯陰 新賓 扶來 思晏 多岡羅陽 鞏 州 儀鳳二年,開山洞置。天寶改為因忠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鞏州也。領(lǐng)縣四,與 州同置。多樓 波員 比求 播郎 順州 載初二年置,領(lǐng)縣五,與州同置。

  曲水 順山 靈巖 來猿 龍池 奉州 儀鳳二年置,領(lǐng)縣三,與州同置。柯 理 柯巴 羅蓬 思峨州 天授元年置,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多溪 洛溪 能州 大足元年置,領(lǐng)縣四,與州同置。長寧 來銀 菊池 猿山 淯州 久視元年置, 領(lǐng)縣四,與州同置。新定 淯川 固城 居牢 浙州 儀鳳二年置,領(lǐng)縣四,與州 同置。浙源 越賓 洛川 鱗山

  茂州都督府 隋汶山郡。武德元年,改為會(huì)川,領(lǐng)汶山、北山、汶川、左封、 通化、翼針、交川、翼水九縣。其年,割翼針、左封、翼水三縣置翼州,以交川屬 松州。三年,置總管府,管會(huì)、翼二州。四年,改為南會(huì)州。七年,改為都督府, 督南會(huì)、翼、向、維、涂、冉、穹、炎、徹、笮十州。貞觀八年,改為茂州,以郡 界茂濕山為名。仍置石泉縣。天寶元年,改為通化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茂州也。舊 領(lǐng)縣四,戶三千三百八十六,口五萬三千七百六十一。天寶,戶二千五百一十,口 一萬三千二百四十二。至京師西南二千七百九十四里,至東都三千一十四里。

  汶山 漢汶江縣,屬蜀郡。故城在今縣北二里,舊冉駹地。晉汶山郡,宋廣陽 縣。周為汶州,置汶山縣。隋初,改為蜀州,又改為會(huì)州。貞觀八年,改為茂州

  汶川 漢綿皦縣地,屬蜀郡。晉置汶山縣,后周移汶川于廣陽縣齊州置,即今 治也。玉壘山,在縣東北四里。石紐山,亦在縣界。永徽二年,廢汶川縣并入

  石泉 漢岷山縣,屬蜀郡。貞觀八年,置石泉縣也

  通化 漢廣柔縣地,屬蜀郡。后周置石門鎮(zhèn),陳改為金山鎮(zhèn),尋改為通化也

  茂州都督府,羈縻州十。維、翼兩州,后進(jìn)為正州。相次為正者七,今附于都 督之下。

  翼州下 隋汶山郡之翼針縣。武德元年,分置翼州。六年,自左封移州治于翼 針。咸亨三年,置都督府,移就悉州城內(nèi)。上元二年。罷都督,移還舊治。天寶元 年,改為臨翼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翼州也。舊領(lǐng)縣三,戶一千六百二,口三千八百 九十八。天寶領(lǐng)縣二,戶七百一十一,口三千六百一十八。在京師西南二千九百三 十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七十八里。

  衛(wèi)山 漢蠶陵縣,屬蜀郡。故城在縣西,有蠶陵山。隋改為翼針縣,治七頃城。 貞觀十七年,移治七里溪。天寶元年,改為衛(wèi)山縣

  翼水 漢蠶陵縣,隋置翼水縣也

  溪川 昭德二縣開生獠新置。

  維州下 武德元年,白茍羌降附,乃于姜維故城置維州,領(lǐng)金川、定廉二縣。 貞觀元年,羌叛,州縣俱罷。二年,生羌首領(lǐng)董屈占者,請吏復(fù)立維州,移治于姜 維城東,始屬茂州,為羈縻州。麟德二年,進(jìn)為正州。尋叛,羌降,為羈縻州。垂 拱三年,又為正州。天寶元年,改為維川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維州。上元元年后, 河西、隴右州縣,皆陷吐蕃。贊普更欲圖蜀川,累急攻維州,不下,乃以婦人嫁維 州門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內(nèi)應(yīng),城遂陷。吐蕃得之,號(hào)無憂 城。累入兵寇擾西川。韋皋在蜀二十年,收復(fù)不遂。至大中末,杜忭鎮(zhèn)蜀,維州首 領(lǐng)內(nèi)附,方復(fù)隸西川。舊領(lǐng)縣三,,戶二千一百四十二,無口。天寶領(lǐng)縣二。戶二 千一百七十九,口三千一百九十八。至京師二千八百三十里,至東都三千五百六十 三里。

  薛城 漢已前,徼外羌冉駹之地。蜀劉禪時(shí),蜀將姜維、馬忠等,討汶山叛羌, 即此地也。今州城,即姜維故壘也。隋初,蜀師討叛羌,于其地置薛城戍。大業(yè)末, 又沒于羌。武德七年,白茍羌酋鄧賢佐內(nèi)附,乃于姜維城置維州,領(lǐng)金川、定廉二 縣。貞觀元年,賢佐叛,罷郡縣。三年,左上封生羌酋董屈占等,舉族內(nèi)附,復(fù)置 維州及二縣。薛城,在州西南二百步也

  小封 咸亨二年,剌史董弄招慰生羌置也。

  涂州下 武德元年,臨涂羌?xì)w附,置涂州,領(lǐng)端源、婆覽二縣。貞觀二年,州 縣俱省。五年,又分茂州之端源戍置涂州也。領(lǐng)縣三,與州同置

  端源 臨涂 悉憐 戶二千三百三十四,口四千二百六十一。至京師西南二千 六百八十九里。

  炎州下 貞觀五年,生羌?xì)w附,置西封州。八年,改為炎州。領(lǐng)縣三,與州同 置:大封 慕仙 義川

  領(lǐng)戶五千七百,無口數(shù)。在京師西南三千三百七十六里。

  徹州下 貞觀五年,西羌首領(lǐng)董凋貞歸化置。領(lǐng)縣三,與州同置:

  文徹 俄耳 文進(jìn)

  領(lǐng)戶三千三百,無口數(shù),在京師西南三千四百一十八里。

  向州下 貞觀五年,生羌?xì)w化置也。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

  貝左 向貳 領(lǐng)戶一千六百二,口三千八百九十八,在京師西南二千八百六十 九里。

  冉州下,本徼外斂才羌地。貞觀五年,置西冉州。九年,去“西”字。領(lǐng)縣四, 與州同置。領(lǐng)戶一千六百二,口三千八百九十八。在京師西南二千八百六十九里

  冉州 磨山 玉溪 金水

  領(lǐng)戶一千三百七十,無口。在京師西南三千七百三十九里。

  穹州下 貞觀五年,生羌?xì)w附,置西博州。八年,改為穹州。領(lǐng)縣五,與州同 置。領(lǐng)戶三千四百三十六,無口。在京師西南三千二百六十七里。

  笮州下 貞觀七年,白茍羌降附,置西恭州。八年,改為笮州也。領(lǐng)縣三,與 州同置:遂都 亭勸 北思

  無口戶。在京師西南二千九百四十五里。

  右九州,皆屬茂州都督。永徽后,又析為三十一州,今不錄其余也。

  戎州中都督府 隋犍為郡。武德元年,改為戎州,領(lǐng)僰道、犍為、南溪、開邊、 存阝馬阝五縣。貞觀四年,以開邊屬南通州。于州置都督府,督戎、郎、昆、曲、 協(xié)、黎、盤、曾、鉤、髳、尹、匡、裒、宗、靡、姚、微十七州。八年,置撫來縣。 仍改南通州為賢州,以開邊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南溪郡,依舊都督,羈縻三十六 州,一百三十七縣。并荒梗,無戶口。乾元元年,復(fù)為戎州。舊領(lǐng)縣六,戶三萬一 千六百七十,口六萬一千二十六。天寶領(lǐng)縣五,戶四千三百五十九,口一萬六千三 百七十五。在京師西南三千一百四里,至東都四千四百八十里。

  僰道 漢縣,犍為郡治所。故僰侯國,梁置戎州也

  南溪 漢南廣縣,屬犍為郡。后周于廢郡置南武戍。隋改龍?jiān)词?,又置為南?縣也

  義賓 本漢南安縣,屬犍為郡。隋改為存阝馬阝縣。天寶元年,改為義賓

  開邊 漢僰道地,隋置開邊縣也

  歸順 圣歷二年,分存阝馬阝縣置,以處生獠也

  戎州都督府,羈縻州十六,武德、貞觀后招慰羌戎開置也。

  協(xié)州下 隋犍為郡之地。古夜郎侯國。武德元年,開南中置也。領(lǐng)縣三,與州 同置。東安 西安 湖津

  領(lǐng)戶三百二十九。在京師西南四千里。北接戎州。

  曲州下 武德元年,開南中置恭州。八年,改為曲州。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

  硃提 武德元年,置安上縣。七年,改為硃提

  唐興

  領(lǐng)戶一千九十四。在京師西南四千三百三十里。北接協(xié)州。

  郎州下 武德元年,開南中置南寧州,乃立味、同樂、升麻、同起、新豐、隴 堤、泉麻、梁水、降九縣。武德四年,置總管府,管南寧、恭、協(xié)、昆、尹、曾、 姚、西濮、西宗九州。五年,罷總管。其年冬,復(fù)置,寄治益州。七年,改為都督, 督西寧、豫、西利、南云、磨、南籠七州。并前九州,合十六州。仍割南寧州之降 縣屬西寧州。八年,自益州移都督于今治。貞觀六年,罷都督,置刺史。八年,改 南寧為郎州也。領(lǐng)縣七。

  味隋廢同樂縣,武德元年復(fù)置,改名

  同樂 升麻 同起 新豐 隴堤 泉麻 并與州同置。戶六千九百四十二。在 京師西南五千六百七十里。北接曲州。

  昆州下 漢益州郡地。武德初,招慰置。領(lǐng)縣四,與州同置。

  益寧

  晉寧 有滇池,周三百里

  安寧 秦臧 漢縣。領(lǐng)戶一千二百六十七。在京師西南五千三百七十里。北接 巂州。

  盤州下 武德七年,開置西平州。貞觀八年,改為盤州。領(lǐng)縣三,與州同置。

  附唐 平夷 盤水 即舊興古郡也。領(lǐng)戶一千九百六十。在京師西南五千三十 里。北接郎州,南接交州。

  黎州下 武德七年,析南寧州置西寧州。貞觀八年,改為黎州。領(lǐng)縣二,二縣 本屬南寧。梁水 絳。領(lǐng)戶一千。至京師無里數(shù)。北接昆州。

  匡州下 武德七年,開置南云州。貞觀三年,改為匡州也。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

  勃弄 匡川 縣界有永昌故城也。領(lǐng)戶四千八百。在京師西南五千一百六十五 里。

  髳州下 武德四年,置西濮州。貞觀十一年,改為髳州也。領(lǐng)縣四,與州同置。

  濮水 青蛉 舊屬越巂郡。

  歧星 銅山

  領(lǐng)戶一千三百九十。在京師西南四千八百五十里。南接姚州。

  尹州下 武德四年置。領(lǐng)縣五,與州同置。

  馬邑 天池 鹽泉 甘泉 涌泉

  領(lǐng)戶一千七百。無里數(shù)。接髳州。

  曾州下 武德四年置。領(lǐng)縣五,與州同置。

  曾 三部 神泉 龍亭 長和

  領(lǐng)戶一千二百七。在京師西南五千一百四十五里。西接匡州。

  鉤州下 武德七年,置南龍州。貞觀十一年,改為鉤州也。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

  望水 唐封

  領(lǐng)戶一千。在京師西南五千六百五十里。北接昆州。

  靡州下 武德七年,置西豫州。貞觀三年,改為靡州。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

  磨豫 七部

  領(lǐng)戶一千二百。在京師西南四千九百四十五里。南接姚州。

  裒州下 武德四年置。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

  揚(yáng)彼 強(qiáng)樂

  領(lǐng)戶一千四百七十。在京師西南四千九百七十里。南接姚州。

  宗州 武德四年,置西宗州。貞觀十一年,去“西”字。領(lǐng)縣三,與州同置

  宗居 石塔 河西

  領(lǐng)戶一千九百三十。在京師西南五千一十里。北接姚州。

  微州下 武德四年,置利州。貞觀十一年,改為微州。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

  深利 十部

  領(lǐng)戶一千一百五十。在京師西南四千九百七十里。東接靡州。

  姚州 武德四年置,在姚府舊城北百余步。漢益州郡之云南縣。古滇王國。楚 頃襄王使大將莊蹻溯沅水,出且蘭,以伐夜郎。屬秦奪楚黔中地,蹻無路能還,遂 自王之。秦并蜀,通五尺道,置吏。漢武開西南夷,置益州郡,云南即屬邑也。后 置永昌郡,云南、哀牢、博南皆屬邑也。蜀劉氏分永昌為建寧郡,又分永昌、建寧 置云南郡,而治于弄棟。晉改為晉寧郡,又置寧州。武德四年,安撫大使李英以此 州內(nèi)人多姓姚,故置姚州,管州三十二。麟德元年,移姚州治于弄棟川。自是朝貢 不絕。天寶末,楊國忠用事,蜀帥撫慰不謹(jǐn),蠻王閣羅鳳不恭,國忠命鮮于仲通興 師十萬,渡瀘討之,大為羅鳳所敗。鎮(zhèn)蜀,蠻帥異牟尋歸國,遂以韋皋為云南安撫 大使,命使冊拜,謂之南詔。大和中,杜元穎鎮(zhèn)蜀,蠻王鹺顛侵蜀,自是或臣或否。 咸通中,結(jié)構(gòu)南海蠻,深寇蜀部。西南夷之中,南詔蠻最大也。領(lǐng)縣二。

  瀘南 縣在瀘水之南

  長明。戶三千七百。至京師四千九百里。

  右上十六州,舊屬戎州都督府。天寶已前,朝貢不絕。

  巂州中都督府 隋越巂郡。武德元年,改為巂州,領(lǐng)巂、邛部、可泉、蘇祁、 臺(tái)登六縣。二年,又置昆明縣。三年,置總管府,管一州。貞觀二年,割雅州陽山、 漢源二縣來屬。八年,又置和集縣。天寶元年,越巂郡,依舊都督府。乾元元年, 復(fù)為巂州也。舊領(lǐng)縣十,戶二萬三千五十四,口五萬三千六百一十八。天寶領(lǐng)縣七, 戶四萬七百二十一,口十七萬五千二在八十。在京師西南三千六百五十四里。

  越巂 漢郡名,武帝置。今縣,漢邛都縣地,屬越巂郡。有越水、巂水。后周 于越城置嚴(yán)州。隋改為西寧州,尋改巂州,仍分邛都置越巂縣,州所治也

  邛部 后漢屬越巂郡。漢闌縣地,屬沈黎郡。后周置節(jié)部縣也

  臺(tái)登 漢縣,屬越巂郡

  蘇祁 漢蘇夷縣,屬越巂郡。后周平南夷,于故城復(fù)置也

  西瀘 漢邛都縣地,梁置可泉縣。隋治姜磨戍。武德七年,移于今。天寶末年。 改為西瀘也

  昆明 漢定莋縣,屬越巂郡。后周置定莋鎮(zhèn)。武德二年,鎮(zhèn)為昆明縣,蓋南接 昆明之地故也

  會(huì)川 上元二年,移邛都縣于會(huì)川置,因改為會(huì)川也。

  松州下都督府 隋同昌郡之嘉誠縣。武德元年,置松州。貞觀二年,置都督府。 督崌、懿、嵯、闊、麟、雅、叢、可、遠(yuǎn)、奉、嚴(yán)、諾、蛾、彭、軌、蓋、直、肆、 位、玉、璋、祐、臺(tái)、橋、序二十五羈縻等州。永徽之后,生羌相繼忽叛,屢有廢 置。儀鳳二年,復(fù)加整比,督文、扶、當(dāng)、柘、靜、翼六州。都督羈縻三十州:研 州、劍州、探那州、忋州、毗州、河州、干州、瓊州、犀州、拱州、龕州、陪州、 如州、麻州、霸州、闌州、光州、至涼州、蠶州、曄州、梨州、思帝州、戍州、 統(tǒng)州、谷州、邛州、樂客州、達(dá)違州、卑州、慈州。據(jù)天寶十二載簿,松州都督府, 一百四州,其二十五州有額戶口,但多羈縻逃散,余七十九州皆生羌部落,或臣或 否,無州縣戶口,但羈縻統(tǒng)之。天寶元年,改松州為交川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松州。 據(jù)貞觀初分十道:松、文、扶、當(dāng)、悉、柘、靜等屬隴右道。永徽之后,據(jù)梁州之 境,割屬劍南道也。舊領(lǐng)縣三,戶六百一十二,口六千三百五。天寶,戶一千七十 六,口五千七百四十二。南至翼州一百八十里,東至扶州三百三十八里,東至茂州 三百里,西南至當(dāng)州三百里,西北至吐蕃界九十里。至京師二千二百五十里,至東 都三千五十里。

  嘉誠 歷代生羌之地,漢帝招慰之,置護(hù)羌校尉,別無州縣。至后魏,白水羌 象舒治自稱鄧至王,據(jù)此地。其子舒彭遣使朝貢,乃拜龍?bào)J將軍、甘松縣子,始置 甘松縣。魏末大亂,又絕。后周復(fù)招慰之,于此置龍涸防。天和六年,改置扶州, 領(lǐng)龍涸郡。隋改甘松為嘉誠縣,屬同昌郡。武德元年,于縣置松州,取州界甘松嶺 為名

  交川 后周置龍涸郡,隋廢為交川縣也

  平康 垂拱元年,割交川及當(dāng)州通軌、翼針三縣置平康縣,屬當(dāng)州。天寶元年, 改交川郡也。

  文州 隋武都郡之曲水縣。義寧二年,置陰平郡,領(lǐng)曲水、長松、正西三縣。 武德改文州。貞觀元年,省正西入曲水。天寶元年,改為陰平郡。乾元元年,復(fù)為 文州。舊屬隴右道,隸松州都督。永徽中,改屬劍南道也。舊領(lǐng)縣二,戶一千九百 八,口八千一百四十七。天寶,戶一千六百八十六,口九千二百五。在京師西南一 千四百九十里,至東都二千二百九十里。

  曲水 漢陰平道,屬廣漢。晉亂,楊茂搜據(jù)為仇池,氐、羌相傳疊代。后魏平 氐、羌,始置文州。隋為曲水縣。武德后,置文州,治于曲水也。

  長松 后魏置蘆北郡,郡置建昌縣。后周移郡縣于此置。隋廢郡,改縣為長松。 白馬水在縣北也。

  扶州 隋同昌郡。天寶元年,改為扶州。天寶元年,復(fù)為同昌郡。乾元元年, 復(fù)為扶州。舊屬隴右道,隸松州都督。永徽后,改為劍南道。舊領(lǐng)縣四,戶一千九 百二十八,口八五百五十六。天寶,戶二千四百一十八,口一萬四千二百八十五。 在京師西南一千六百九十里,至東都二千四百四十九里。

  同昌 歷代吐谷渾所據(jù)。西魏逐吐谷渾,于此置鄧州及鄧寧郡,蓋以平定鄧至 羌為名。隋初,改置扶州及同昌縣。煬帝又為同昌郡。流于此也。

  帖夷 后魏置帖夷郡。隋罷為縣。萬歲通天二年,改為武進(jìn)。神龍依舊為帖夷。

  萬全 后魏置武進(jìn)郡,又改為上安郡。隋廢郡為尚安縣。舊治刺利村,長安二 年,移治黑水堡。至德二年八月,改為萬全也。

  鉗川 后魏置鉗川郡。隋罷郡,復(fù)為縣。

  龍州下 隋平武郡。武德元年,改為龍門郡。其年,加“西”字。貞觀元年, 改為龍州。天寶元年,改為江油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龍州。舊屬隴右道,永徽后, 割屬劍南也。舊領(lǐng)縣二,戶一千一十七,口六千一百四十九。天寶,戶二千九在九 十二,口四千二百二十八。在京師西南二千六百六十里,至東都三千一十五里。

  江油 秦、漢、曹魏為無人之境。鄧艾伐蜀,由陰道景谷,行無人之地七百里, 鑿山通道,攀木緣崖,魚貫而進(jìn),以至江油,即此城也。晉始置陰平郡,于此置平 武縣。至梁有楊、李二姓大豪,分據(jù)其地。后魏平蜀,置龍州。隋初廢郡,改平武 為江油??h界有石門山。

  清川 后魏馬盤縣。天寶元年,改為清川也。

  當(dāng)州下 本松州之通軌縣。貞觀二十一年,析置當(dāng)州,以土出當(dāng)歸為名。州治 利川,領(lǐng)通軌、左封二縣。顯慶二年,又析左封置悉州。儀鳳二年,移治逢臼橋。 天寶元年,改為江源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當(dāng)州。本屬隴右道也。領(lǐng)縣三,戶二千一 百四十六,口六千七百一十三。至京師三千一百里,至東都三千九百里。東北至松 州九百里。

  通軌 本屬松州,歷代生羌之地。貞觀二十年,松州首領(lǐng)董和那蓬固守松府, 特敕于通軌縣置當(dāng)州,以蓬為刺史。顯慶元年,蓬嫡子屈寧襲繼為刺史。又置和利、 谷利、平康三縣也

  和利 顯慶二年,分通軌置。谷利 文明元年,開生羌置也。

  悉州 本翼州之左封縣。顯慶元年,置悉州,領(lǐng)悉唐、左封、識(shí)臼三縣,治悉 唐城。咸亨元年,移治左封。儀鳳二年,羌叛,又寄治當(dāng)州城內(nèi),尋歸舊治。垂拱 二年,置歸誠縣。載初元年,移治匪平川。天寶元年,改為歸誠郡,割識(shí)臼屬臨翼 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悉州。舊屬隴右道松州都督,后屬劍南道。領(lǐng)縣二,戶八百一 十六,口三千九百一十四。至京師二千七百五十里,至東都三千八百里。至西靜州 六十里,西北至當(dāng)州八十里也。

  左封 本屬翼州,在當(dāng)州東南四十里。顯慶元年,生羌首領(lǐng)董系比射內(nèi)附,乃 于地置悉州,在悉唐川故也。以董系比射為刺史,領(lǐng)左封、歸城二縣。載初元年, 又移州理東南五十里匪平川置也。歸誠 垂拱二年,分左封置。

  靜州 本當(dāng)州之悉唐縣。顯慶元年,于縣置悉州。咸亨元年,于悉州置翼州都 督府,移悉州理左封置。儀鳳二年,罷都督府,翼州卻還治于翼針縣,于悉唐縣置 南和州。天授二年,改為靜州,比屬隴右道,隸松州都督。后割屬劍南。領(lǐng)縣二, 戶一千五百七十七,口六千六百六十九。東北至當(dāng)州六十里,東至悉州八十里。至 京師與當(dāng)州道里數(shù)同也。

  悉唐 縣置在悉唐川。舊屬當(dāng)州,顯慶中來屬也。

  靜居 縣界有靜川也。

  恭州下 開元二十四年,分靜州廣平縣置恭州,仍置博恭、烈山二縣。天寶元 年,改為恭化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恭州。本屬隴右道,后割屬劍南。領(lǐng)縣三,戶一 千一百八十九,口六千二百二十二。東至柘州一百里,東北至靜州界。至京師三千 一百二十里。

  和集 舊廣平縣,屬靜州。開元二十四年,于縣置恭州。天寶元年,改為和集。

  博恭 開元二十四年,分廣平置也。

  烈山 開元二十四年,分廣平置。

  柘州下 永徽后置。天寶元年,改為蓬山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柘州。本屬隴右 道松州都督,后割屬劍南也。

  保州下 本維州之定廉縣。開元二十八年,置奉州,以董晏立為刺史。領(lǐng)定廉 一縣。天寶元年,改為云山郡。八載,移治所于天保軍,乃改為天??ぁG?二月,西山子弟兵馬使嗣歸誠王董嘉俊以西山管內(nèi)天保郡歸附,乃為保州,以嘉俊 為刺史。領(lǐng)縣三,戶一千二百四十五,口四千五百三十六。至京師二千九百四十里, 至東都三千七百九十里。東至維州風(fēng)流鎮(zhèn)四十五里也。

  定廉 隋置定廉鎮(zhèn)。隋末陷羌。武德七年,招白茍羌,置維州及定廉縣,以界 水名。永徽元年,廢鹽城并入。開元二十八年,改屬奉州。天寶八載,改為天???也

  歸順 云山 天寶八年,分定廉置此二縣也。

  真州下 天寶五載,分臨翼郡之昭德、雞川兩縣置昭德郡。乾元元年,改為真 州,取真符縣為名也。領(lǐng)縣三,戶六百七十六,口三千一百四十七。至京師三千里, 至東都三千八百五十里。

  真符 天寶五載,分雞川、昭德二縣置,州所治也

  雞川 先天二年,割翼州翼水縣置,屬翼州。天寶五載,改真州

  昭德 本識(shí)臼縣,屬悉州。天寶元年,改屬翼州,仍改名昭德縣。五年,改屬 真州也。

  霸州下 天寶元年,因招附生羌置靜戎郡。乾元元年,改為霸州也。領(lǐng)縣一, 戶一百七十一,口一千八百六十一。至京師二千六百三十二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七 十一里

  安信與郡同置,州所治也。

  已上十二州,舊屬隴右道,永徽已后,割屬松州都督,入劍南道。諸州隸松州 都督,相繼屬劍南也。

  松州都督府,督羈縻二十五州。舊督一百四州,領(lǐng)州,無縣戶口,惟二十五有 名額,皆招撫生羌置也。

  崌州下 貞觀元年,招慰黨項(xiàng)置州處也。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江源 洛稽。領(lǐng) 戶一百五十五。至京師西南二千二百四十六里。

  懿州下 貞觀五年,置西吉州。八年,改為懿州,處黨項(xiàng)也。領(lǐng)縣二,與州同 置:吉當(dāng) 唐位。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二百五十里。

  闊州下 貞觀五年置,處黨項(xiàng)。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闊源 落吳。無戶口。至 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十里。

  麟州下 貞觀五年,置西麟州,處生羌?xì)w附。八年,去“西”字。領(lǐng)縣七,與 州同置:硤川 和善 斂具 硤?jiān)?三交 利恭 東陵無戶口。至京師四千五百里。

  雅州下 貞觀五年,處生羌置西雅州。八年,去“西”字。領(lǐng)縣三,與州同置: 新城 三泉 石隴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六百六十里。

  叢州 貞觀五年,黨項(xiàng)發(fā)歸附置也。領(lǐng)縣五,與州同置。都流厥調(diào)湊般匐器邇 率鐘,并為諸羌部落,遙立,無縣。寧遠(yuǎn) 臨泉 臨河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一千八 百里。

  可州 貞觀四年,處黨項(xiàng),置西義州。八年,改為可州也。領(lǐng)縣三,與州同置:

  義誠 清化 靜方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一千四十里。

  遠(yuǎn)州 貞觀四年,生羌?xì)w附置也。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羅水、小部川。無戶口。 至京師西南二千三百六十里。

  奉州 貞觀三年,處生羌置西仁州。八年,改為奉州也。領(lǐng)縣三,與州同置: 奉德 思安 永慈 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一百六里。

  巖州 貞觀五年,置西金州。八年,改為巖州。領(lǐng)縣三,與州同置:金池甘松 丹巖

  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一百里。

  諾州 貞觀五年,處降羌置。領(lǐng)縣三,與州同置:諾川 歸德 籬渭

  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六百四十三里。

  蛾州 貞觀五年,處降羌置。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常平 那川

  無戶口。至京師二千七百里。

  彭州 貞觀三年,處降黨項(xiàng)置洪州。七年,改為彭州。領(lǐng)縣四,與州同置:洪 川 歸遠(yuǎn) 臨津 歸正

  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七百八十里。

  軌州都督府,貞觀二年,處黨項(xiàng)置。領(lǐng)縣四,與州同置:通川 玉城 金原俄 徹

  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三百九十里。

  盍州 貞觀四年,置西唐州。八年,改為盍州,處降羌也。領(lǐng)縣四,與州同置: 湘水 河唐 曲嶺 枯川

  戶二百二十,無口。至京師西南二千六百三十里。

  直州 貞觀五年,置西集州。八年,改為直州,處降羌。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 集川 新川

  戶一百,無口。至京師二千五百里。

  肆州 貞觀五年,處降羌置。領(lǐng)縣四,與州同置:歸唐 芳叢 鹽水 磨山

  無戶口。至京師二千六百里。

  位州 貞觀四年,降生羌置西鹽州。八年,改為位州。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位 豐 西使

  戶一百,無口。至京師二千四百一十里。

  玉州 貞觀五年,處降羌置。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玉山 帶河

  戶二百一十五,無口。至京師二千八百七十八里。

  嶂州 貞觀四年,處降羌置。領(lǐng)縣四,與州同置:洛平 顯川 桂川 顯平

  戶二百,無口。至京師二千九百里。

  祐州 貞觀四年,處降羌置。領(lǐng)縣二,與州同置:廓川 歸定

  無戶口。至京師二千一百九十里。

  臺(tái)州 貞觀六年,處黨項(xiàng)置西滄州。八年,改為臺(tái)州。無縣。至京師二千一百 三十五里。

  橋州 貞觀六年,處降羌置。無縣。至京師二千四百里。

  序州 貞觀十年,處黨項(xiàng)置。無縣。至京師二千四百里。

  右二十五州,舊屬隴右道,隸松州都督府。貞觀中,招慰黨項(xiàng)羌漸置。永徽已 后,羌戎叛臣,制置不一。今存招降之始,以表太平之所至也。

  嶺南道

  南海節(jié)度使,領(lǐng)是十七州也。

  廣州中都督府 隋南???。武德四年,討平蕭銑,置廣州總管府,管廣、東衡、 洭、南綏、岡五州,并南康總管。其廣州領(lǐng)南海、增城、清遠(yuǎn)、政賓、寶安五縣。 六年,又置高、循二總管,隸廣州。七年,改總管為大都督。九年,廢南康都督, 以端、封、宋、洭、瀧、建、齊、威、扶、議、勤十一州隸廣府。其年,又省勤州。 貞觀改中都督府,省威、齊、宋、洭、四州,仍以廢洭州之湞陽、浛洭二縣來屬。 改東衡為韶州,仍以南康州及崖州都督,并隸廣州。二年,省循州都督,以循、潮 二州隸廣府。八年,改建州為藥川、南綏州為湞州、南會(huì)州為竇州。十二年,改南 康州。十三年,省湞州,以四會(huì)、化蒙、懷集、氵存安四縣來屬。省岡州,以義寧、 新會(huì)二縣并屬廣州。其年,又以義寧、新會(huì)二縣立岡州。今督廣、韶、端、康、封、 岡、新、藥、瀧、竇、義、雷、循、潮十四州。永徽后,以廣、桂、容、邕、安南 府,皆隸廣府都督統(tǒng)攝,謂之五府節(jié)度使,名嶺南五管。天寶元年,改為南海郡。 乾元元年,復(fù)為廣州。州內(nèi)有經(jīng)略軍,管鎮(zhèn)兵五千四百人,其衣糧輕稅,本道自給。 廣州刺史,充嶺南五府經(jīng)略使。舊領(lǐng)縣十,戶一萬二千四百六十三,口五萬九千一 百一十四。天寶領(lǐng)縣十三,戶四萬二千二百三十五。在京師東南五千四百四十七里, 至東都四千九百里。

  南海 五嶺之南,漲海之北,三代已前,是為荒服。秦滅六國,始開越置三郡, 曰南海、桂林、象郡,以謫戍守之。秦亡,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南海龍川令趙佗, 付以尉事。佗乃聚兵守五嶺,擊并桂林、象郡,自稱南越武王。子孫相傳五代九十 三年。漢武帝命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兵逾嶺南,滅之。其地立九郡,曰 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止、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后漢廢珠崖、儋耳 入合浦郡。交州刺史領(lǐng)七郡而已。今南??h即漢番禺縣,南海郡。隋分番禺置南海 縣。番山,在州東三百步。禺山,在北一里。貪泉,州西三十里。越王井,州北四 里。番禺 漢縣名,秦屬南??ぁ:鬂h置交州,領(lǐng)郡七。吳置廣州。皆治番禺也

  增城 后漢番禺縣地。吳于縣置東宮。有增江

  四會(huì) 漢縣,屬南海。武德五年,于縣治北置南綏州,領(lǐng)四會(huì)、化蒙、新招、 化穆、化注五縣。貞觀元年,省新招、化注二縣,以廢威州之懷集、廢齊州之氵存 安二縣來屬。八年,改為湞州。十三年,省州及化穆縣,以四會(huì)、化蒙、懷集、洊 安四縣屬廣州也

  化蒙 隋縣。武德五年,屬南綏州。貞觀元年,省化注入。八年,改綏州為湞 州,縣仍屬。十三年,改屬廣州

  懷集 晉懷化縣,隋為懷集。武德五年,于縣置威州,領(lǐng)興平、懷集、霍清、 威成四縣。貞觀元年,州廢,以懷集屬南綏,省興平、霍清、威成三縣。八年,改 綏州為湞州,縣仍屬。十三年,屬廣州

  東莞 隋寶安縣。至德二年九月,改為東莞???,于嶺外其為名也

  清遠(yuǎn) 隋縣。武德六年,廢政賓縣并入,所治也

  洊水 漢封陽縣,屬蒼梧郡。南齊改為洊安。武德四年,于縣置齊州,領(lǐng)洊安、 宣樂、宋昌三縣。貞觀元年,省齊州及宣樂、宋宣二縣,以洊安屬綏州。八年,改 綏州為湞州,縣仍屬。十三年,湞州廢,屬賓州。至德二年九月,改為洊水也

  湞陽 漢縣,屬桂陽郡。隋為真陽。五年,屬?zèng)?。貞觀初,州廢,改真陽湞 陽,屬廣州。湞山,在縣北三十里。

  韶州 隋南??ぶh。武德四年,平蕭銑,置番州,領(lǐng)曲江、始興、樂昌、 臨瀧、良化五縣。貞觀元年,改為韶州,仍割洭州之翁源來屬。八年,廢臨瀧、良 化二縣。天寶元年,改為始興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韶州。舊領(lǐng)縣四,戶六千九百六 十,口四萬四百一十六。天寶領(lǐng)縣六,戶三萬一千,口十六萬八千九百四十八。南 至廣州八百里,西至郴州五百里,東南至虔州七百里。至京師四千九百三十二里, 至東都四千一百四十二里。

  曲江 漢縣,屬桂陽郡。在曲江川,州所治也

  始興 漢南野縣地,屬豫章郡。孫皓分南康郡之南鄉(xiāng),始興縣置。縣界東嶠, 一名大庾嶺,南越之北塞。漢討南越時(shí),有將軍姓庾,城于此。五嶺之最東,故曰 東嶠也

  樂昌 隋置

  翁源 翁水在縣界。隋縣。武德五年,置洭州。貞觀初廢,以屬韶州

  仁化 湞昌 已上二縣,天寶后新置。

  循州 隋龍川郡。武德五年,改為循州總管府,管循、潮二州。循州領(lǐng)歸善、 河源、博羅、興寧、海豐、羅陽。省龍川入歸善、石城入河源、齊昌入興寧。貞觀 二年,廢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海豐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循州。舊領(lǐng)縣五,戶六 千八百九十一,口三萬六千四百三十六。天寶領(lǐng)縣六,戶九千五百二十五,無口數(shù)。 南至廣州四百里,東至潮州五百一十七里,北至虔州隔山嶺一千六百五十里。至東 都四千八百里。

  歸善 秦、漢龍川縣地,屬南??ぁK沃脷w善縣,縣界羅浮山。貞觀元年,省 龍川縣并入。博羅 漢舊縣,屬南??ひ?。河源 隋縣。循江,一名河源水,自虔 州雩都縣流入。龍川,在河源縣,云有龍穿地而出,即水流,漢因置龍川縣。貞觀 元年,省石城并入。海豐 宋縣,屬東莞郡。南海在海豐縣南五十里,即漲海,渺 漫無際。武德五年,分置陸安縣。貞觀初并入也。興寧 漢龍川縣地。貞觀元年省 齊昌并入。雷鄉(xiāng) 新置。

  岡州 隋南??ぶ聲?huì)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岡州,領(lǐng)新會(huì)、封平、義寧 三縣。貞觀五年,州廢,以新會(huì)、義寧屬廣州,省封平、封樂二縣。其年,又立岡 州,割廣州之新會(huì)、義寧來屬。又立封樂縣。天寶元年改為義寧郡。乾元元年,復(fù) 為岡州也。舊領(lǐng)縣二,戶二千三百五十八,口八千六百六十二。天寶,戶五千六百 五十,無口數(shù)。在京師西南六千三百五里。

  新會(huì) 漢南??h地。晉置新會(huì)郡。改置封州,又改為允州,又改為岡州。隋末 廢,并入廣州。武德四年,復(fù)為岡州。舊治盆源城。貞觀十三年,廢岡州,縣屬廣 州。其年,復(fù)置州于今治也

  義寧 漢番禺縣地。宋置義寧縣,屬新會(huì)郡。

  賀州 隋蒼梧郡之臨賀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賀州。天寶元年,改為臨賀 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賀州也。舊領(lǐng)縣五,戶六千七百一十三,口一萬八千六百二十 八。天寶領(lǐng)縣六,戶四千五百,無口數(shù)。在京師東南四千一百三十里,至東都三千 五百七十二里。東南至廣州八百七十六里,東至連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封州三百六 十六里,北至道州四百里,北至富州三百二十里,西南至梧州四百二十二里也。

  臨賀 州所治。漢縣,屬蒼梧郡。臨、賀水。吳置臨賀郡。宋改為臨慶國,齊 復(fù)為臨賀郡。隋置賀州,隋末廢為縣。武德四年,復(fù)置賀州

  桂嶺 漢臨賀縣地,隋舊也

  馮乘 漢縣,屬蒼梧郡。有荔平關(guān)

  封陽 漢縣,屬蒼梧郡

  富川 漢富川縣。天寶改為富水,后復(fù)為富川也

  蕩山 新置。

  端州 隋信安郡。武德元年,置端州,領(lǐng)高要、樂城、銅陵、平興、博林五縣。 其年,以樂城屬康州,銅陵屬春州。七年,置清泰縣。貞觀十三年,省博林、清泰 二縣。天寶元年,為高要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端州。舊領(lǐng)縣二,戶四千四百九十一, 口二萬四千三百三。天寶,戶九千五百,口二萬一千一百二十。東至廣州二百四十 里,南至新州一百四十里,西至康州一百六里。至京師四千九百三十五里,至東都 四千七百里。

  高要 州所治。漢縣,屬蒼梧郡。宋、齊屬南???。陳置高要郡,隋置端州。 縣北五里有石室山??h西有鵠奔亭,即漢交州刺史行部到鵠亭,夜,女子鬼訴冤之 亭

  平興 漢高要縣地,隋分置。武德七年,分置清泰縣。貞觀十三年,省清泰并 入。

  新州 隋信安郡之新興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新州。天寶元年,改為新興 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新州。舊領(lǐng)縣四,戶七千三百八十八,口三萬五千二十五。天 寶領(lǐng)縣三,戶九千五百。東至廣州義寧縣四十一里,北至端州一百四十里,西北至 康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勤州一百七十里。至京師五千五十二里,至東都五千里。

  新興 漢臨允縣,屬合浦郡。晉置新寧郡,梁置新州

  索盧 武德四年,析新興縣置

  永順 新置。

  康州 隋信安郡之端溪縣。武德四年,置康州都督府,督端、康、封、新、宋、 瀧等州。九年,廢都督府及康州。貞觀元年,又置南康州。十一年廢,十二年又置 康州。天寶元年,改為晉康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康州。舊領(lǐng)縣四,戶四千一百二十 四,口一萬三千五百四。天寶,戶一萬五百一十,口一萬七千二百一十九。東北至 廣州三百四十里,西南至梧州二百八十四里,東至端州一百六十里,南至瀧州二百 三十里,西至封州一百三十里,南至新州二百七十里。至京師五千七百五十里,至 東都五千一百五十里。

  端溪 漢縣,屬蒼梧郡。晉于縣分置晉康郡。隋廢郡,并入信安郡。武德復(fù)置 康州??h界有端山,山下有溪也

  晉康 隋安遂縣。至德二年,改為晉康縣

  悅城 隋樂城縣。武德五年,屬端州。又割屬康州,改為悅城

  都城 漢端溪縣。東百步有程溪,亦名零溪,溫嫗養(yǎng)龍之溪也。

  封州下 隋蒼梧郡之封川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封州。天寶元年,改為臨 封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封州。舊領(lǐng)縣四,戶二千五百五十五,口一萬三千四百七十 七。天寶領(lǐng)縣二,戶三千九百,口一萬一千八百二十七。東北至廣州九十五里,西 北至梧州五十五里,東至康州一百三十里,北至賀州三百六十六里。至京師水陸四 千五百一十里也。

  封川 州所治。漢廣信縣地,屬蒼梧郡。在封水之陽。梁置梁信郡。隋平陳, 改為成州。,又改為封州。隋末,州廢為封川縣,屬蒼梧郡。武德初,置封州。隋 移州于封川口,即今縣治也

  開建 漢封陽縣地,屬蒼梧郡,隋舊也。

  瀧州 隋永熙郡之瀧水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瀧州。天寶元年,改為開陽 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瀧州。舊領(lǐng)縣四,戶三千六百二十七,口九千四百三十九。天 寶領(lǐng)縣五。

  瀧水 州所治。漢端溪縣地,屬蒼梧郡。晉分端溪立龍鄉(xiāng),即今州治。梁分廣 熙郡置建州,又分建州之雙頭洞立雙州。隋改龍鄉(xiāng)為平原縣,又改為瀧水

  開陽 隋廢縣。武德四年,分瀧水置

  永寧 武德四年,于安遂縣置藥州,領(lǐng)安遂、永寧、安南、永業(yè)四縣。貞觀中, 廢藥州,以永寧屬瀧州。本隋永熙縣,武德五年,改為永寧縣

  鎮(zhèn)南 隋安南縣。至德二年九月,改為鎮(zhèn)南

  建水 新置。

  恩州 隋高涼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高州都督府,管高、春、羅、辯、雷、 崖、儋、新八州。七年,割崖、儋、雷、新屬廣州。貞觀二十三年,廢高州都督府, 置恩州。天寶元年,改為恩平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恩州,內(nèi)有清海軍,管戍兵三千 人也。領(lǐng)縣三,戶九千,無口數(shù)。至京師東南六千五百里。西北六十里接廣州界。

  恩平 州所治。漢合浦郡也,隋置海安縣。武德五年,改為齊安。至德二年九 月,改為恩平也

  杜陵 隋杜原縣。武德五年,改為杜陵也

  陽江 隋舊置也。

  春州 隋高涼郡之陽春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春州。天寶元年,改為南陵 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春州。舊領(lǐng)一,戶五千七百一十四,口二萬一千六十一。天寶 領(lǐng)縣二,戶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八。至京師東南六千四百四十八里。東至廣州六百四 十二里,南至恩州九十三里,西至高州三百三十里,東北至新州二百六十里,西北 至瀧州界也。

  陽春 州所治。漢高涼縣地,屬合浦郡,至隋不改也

  羅水 天寶后置。

  高州 隋高涼郡。舊治高涼縣,后改為西平縣。貞觀二十三年,分西平、杜陵 置恩州,高州移治良德縣。天寶元年,改為高涼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高州。領(lǐng)縣三, 戶一萬二千四百。西北至竇州九十二里,北至瀧州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潘州九十 里,東至春州三百三十里。至京師六千二百六十二里,至東都五千五百二十里。

  良德 漢合浦縣地,屬合浦郡。吳置高涼郡,宋、齊不改

  電白 梁置電白郡,隋改為縣也

  保定 舊保安縣。至德二年,改為保定。

  藤州下 隋永平郡。武德四年,置藤州,領(lǐng)永平、猛陵、安基、武林、隋建、 陽安、普寧、戎城、寧人、淳人、大賓、賀川十二縣。貞觀七年,以武林屬龔州、 安普屬燕州、普寧屬容州。八年,以猛陵屬梧州。十二年,以隋建屬龔州。天寶元 年,改為感義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藤州也。舊領(lǐng)縣六,戶九千二百三十六,口一萬 三百七十二。天寶領(lǐng)縣三,戶三千九百八十。至京師五千五百九十六里,至東都五 千二百里。南至義州二百里,西至龔州一百四十九里,北至梧州九十七里。

  鐔津 漢猛陵縣,屬蒼梧郡。晉置永平郡。隋置藤州及鐔津。

  感義

  義昌 本安昌縣。至德二年九月,改為義昌。

  義州下 隋永熙郡之永業(yè)縣。武德五年,置南義州及四縣。貞觀元年,州廢, 以所領(lǐng)縣入南建州。二年,復(fù)置義州,還以故縣來屬。五年,廢義州,縣屬南建州。 六年,復(fù)置義州。又改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連城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義州。舊 領(lǐng)縣四,戶三千二百二十五,無口。天寶領(lǐng)縣三,戶一千一百一十,口七千三百三。 至京師五千七百五十里,至東都四六百九十里,東至梧州隔鄣嶺一百七十里,北至 藤州二百里,西至容州九十里,東南至竇州一百七十二里,東北至瀧州二百七里。

  嶺溪 州所治。漢猛城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置龍城縣,置南義州。貞觀 初廢,二年復(fù)置義州,領(lǐng)龍城、安義、連城、義城四縣。至德中,改安義為永業(yè), 龍城為嶺溪

  永業(yè) 舊安義縣,至德年改

  連城 武德五年,分瀧州之正義縣置。

  竇州下 隋永熙郡懷德縣。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縣。以獠反寄瀧州。貞觀 元年廢,以所管縣并屬瀧州。二年,獠平,復(fù)置南扶州,自瀧州還其故縣。五年復(fù) 廢,縣隸瀧州。六年復(fù)置,以故縣來屬。其年,改南扶為竇州。天寶元年,改為懷 德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竇州。舊領(lǐng)縣五,戶三千五百五十。天寶領(lǐng)縣四,戶一千一 十九。至京師水陸六千一百二里,至東都水陸五千四百里。西至容州二百里,東至 瀧州一百八十里,南至潘州一百五十里,東南至高州九十二里,北至義州二百三十 里,西南至禺州一百九十里。

  信義 漢端溪縣地,屬蒼梧。隋為懷德縣。武德四年,析懷德縣置信義縣,仍 置南扶州。貞觀中,改為寶州,取州界有羅竇洞為名也

  懷德 本屬瀧州,后來屬也

  潭峨 武德四年,分信義縣置也

  特亮 武德四年,分信義置也。

  勤州 隋信安郡之高梁縣地。武德四年,置勤州,隸南康州總管。九年,改隸 廣州,其年廢,縣屬春州。后置勤州,以銅陵來屬。仍析置富林縣。領(lǐng)縣三,戶六 百八十二,口一千九百三十三。至京師五千三百九十里,至東都五千里。東至新州 一百七十里,西至瀧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廣州六百三十五里,西北至康州二百七十 三里。

  富林 州所治,析銅陵置

  銅陵 漢臨允縣地,屬合浦郡。宋立瀧潭縣。隋改為銅陵,以界內(nèi)有銅山也。

  桂管十五州在廣州西。

  桂州下都督府 隋始安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桂州總管府,管桂、象、靜、 融、賀、樂、荔、南昆、龍九州,并定州一總管。其桂州領(lǐng)始安、福祿、純化、興 安、臨源、永福、陽朔、歸義、宣風(fēng)、象十縣。尋改定州為南尹州。其年,又置欽 州總管,隸桂府。五年,置南恭、燕、梧三州,隸桂府。九年,置晏州,隸桂府。 貞觀元年,以欽、玉、南亭三州隸桂府。二年,省玉州、南亭州。五年,置賓州, 隸桂府。六年,又以尹、藤、越、白、相、繡、郁、姜、南宕、南方、南簡、南晉 十二州隸桂府。其年,置龔州都督,亦隸桂府。其年,廢龍、郁二州。八年,改越 州為廉州,南簡為橫州,南方為澄州,南宕為潘州,南晉為邕州,尹州為貴州,靜 州為富州,樂州為昭州,南昆為柳州,銅州為容州。廢福祿、歸義二縣。十年,廢 姜州。十二年,廢晏州,以建陵縣來屬。廢荔州,以荔浦、崇仁二縣來屬。省宣風(fēng) 縣。今督桂、昭、賀、富、梧、藤、容、潘、白、廉、繡、欽、橫、邕、融、柳、 貴十七州。天寶元年,改為始安郡,依舊都督府。至德二年九月,改為建陵郡。乾 元元年,復(fù)為桂州,刺史充經(jīng)略軍使,管戍兵千人,衣糧稅本管自給也。舊領(lǐng)縣十, 戶三萬二千七百八十一,口五萬六千五百二十六。天寶領(lǐng)戶一萬七千五百,口七萬 一千一十八。至京師水陸路四千七百六十里,至東都水陸路四千四十里。東至道州 五百里,西至容州四百九十三里,南至昭州二百一十里,北至邵州六百八十五里, 東南至賀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柳州八百里,東北至永州五百五十里。

  臨桂 州所治。漢始安縣地,屬零陵郡。吳分置始安郡,宋改為始建國,南齊 始安郡,梁置桂州。隋末,復(fù)為始安郡。江源多桂,不生雜木,故秦時(shí)立為桂林郡 也

  理定 漢始安縣。隋分置興安,近改為理定

  靈川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

  陽朔 隋舊。貞觀元年,廢歸義縣并入

  荔浦 漢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置荔浦、建陵、隋化、崇仁、純義。五年, 以隋化屬南恭州。貞觀元年,以建陵屬晏州。十三年,廢荔州,以荔浦、崇仁屬桂 州,純義屬蒙州也

  豐水 舊永豐縣。元和初,改為豐水縣

  修仁 隋置建陵縣。貞觀元年,于縣置晏州,領(lǐng)武龍、建陵二縣。十二年,廢 晏州及武龍縣,以建陵屬桂州。長慶元年,改為修仁縣

  恭化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純化縣。元和初,改為恭化也

  永福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

  臨源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

  全義 新置。

  昭州 隋始安郡之平樂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樂州,領(lǐng)平樂、永豐、恭城、 沙亭四縣,貞觀七年,省沙亭縣。八年,改為昭州,以昭岡潭為名。天寶元年,改 為平樂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昭州也。舊領(lǐng)縣三,戶四千九百一十八,口一萬二千六 百九十一。天寶,戶三千五百。至京師四千四百三十六里,至東都四千二百一十九 里。西至桂州二百二十里,東北至道州四百里,北至永州六百三十九里,南至富州 一百六十六里也。

  平樂 州所治。漢荔浦地,屬蒼梧郡。晉置平樂縣。貞觀七年,省沙亭并入也。

  恭城 武德四年,析平樂置。

  永平 隋縣,舊屬藤州。

  富州下 隋始安郡之龍平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靜州,領(lǐng)龍平、博勞、歸 化、安樂、開江、豪靜、蒼梧七縣。尋又分蒼梧、豪靜、開江三縣置梧州。九年, 省安樂縣。貞觀八年,改為富州,以富川水為名。天寶元年,改為開江郡。乾元元 年,復(fù)為富州。舊領(lǐng)縣三,戶三千三百四十九,口四千三百一十九。天寶,戶一千 二百九十。至京師五千一百三十里,至東都四千八百五十里。西北至桂州界八十里, 東南至梧州界九十里,北至昭州一百六十六里。

  龍平 漢臨賀縣地,屬蒼梧郡。吳置臨賀郡,梁分臨賀置南靜郡,又改為靜州, 改南靜郡為龍平縣。貞觀八年,改為富州,以富川水為名也

  思勤 新置

  馬江 隋開江縣。長慶元年,改為馬江。皆漢臨賀縣地。

  梧州下 隋蒼梧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梧州,領(lǐng)蒼梧、豪靜、開江三縣。 貞觀八年,割藤州之孟陵、賀州之綏越來屬。十三年,廢豪靜縣。天寶元年,改為 蒼梧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梧州也。舊領(lǐng)縣四,戶三千八十四,口五千四百二十三。 天寶領(lǐng)縣三,戶五千。至京師五千五百里,至東都五千一百里。東至封州八十里, 東北至賀州四百一十里,北接富州界,正西至藤州一百九十里。

  蒼梧 漢蒼梧郡,治廣信縣,即今治。隋立蒼梧縣,于此置郡

  戎城 隋縣舊屬藤州,今來屬

  孟陵 漢猛陵縣,屬蒼梧郡。

  蒙州 隋始安郡之隋化縣。武德四年,置南恭州。割荔州之立山、東區(qū)、純義 三縣分置嶺政縣。貞觀八年,改為蒙州,取州東蒙山為名。十二年,省嶺政入立山。 天寶元年,改為蒙山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蒙州。舊領(lǐng)縣三,戶一千六十九。天寶, 戶一千五十九。至京師五千一百里,至東都四千七百里。南至桂州二百四十九里, 東至富州九十七里,西南至象州一百七十六里。

  立山 州所治。漢荔浦縣,屬蒼梧郡。隋分荔浦置隋化縣。武德四年,改為立 山,于縣置荔州,尋改為恭州。貞觀八年,改為蒙州。州東蒙山,山下有蒙水,居 人多姓蒙故也

  東區(qū) 武德五年,分立山置,屬荔州。貞觀六年,屬燕州。十年,改為蒙州

  正義 貞觀五年,置純義縣,屬荔州。乾元初改為正義也。

  龔州下 隋永平郡之武林縣。貞觀三年,置燕州。七年,移燕州于今州東。仍 于燕州之舊所置龔州都督府,督龔、潯、蒙、賓、澄、燕七州。割藤州之武林、燕 州之泰川來屬。又立平南、西平、歸政、大同四縣。十二年,廢潯州,以桂平、陵 江、大賓、皇化四縣來屬。其年,省泰川入平南,省陵江入桂平,省歸政入西平。 又割藤州之隋建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臨江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龔州。舊領(lǐng)縣八, 戶一萬三千八百二十一,口一萬一千一百二十八。天寶領(lǐng)縣六,戶九千,口二萬一 千。至京師五千七百二十里,至東都五千三百六十一里。東至藤州一百四十九里, 南至繡州九十五里,西至潯州一百三十里,北至蒙州二百四十里。

  平南 州所治。漢猛陵縣地,屬蒼梧郡。晉分蒼梧置永平郡,仍置武林縣。貞 觀七年,分置平南縣。后自武林移龔州治于此也

  武林 猛陵縣地。隋分置武林縣,屬藤州。貞觀七年,屬龔州

  隋建 猛陵縣地。武德年,屬藤州。貞觀年,屬龔州也

  大同 貞觀元年分置

  陽川 本陽建縣,后改為陽川也。

  潯州下 隋郁林郡之桂平縣。貞觀七年,置潯州,領(lǐng)桂平、陵江、大賓、皇化 四縣。十二年,廢潯州,以四縣屬龔州。后復(fù)置潯州,以桂平、大賓、皇化來屬, 又省陵江入桂平。天寶元年,改為潯江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潯州也。舊領(lǐng)縣三,戶 二千五百,口六千八百三十六。至京師五千九百六十里,至東都五千七百里。東至 龔州一百三十里,西至潘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貴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蒙州三百 六十里。西南接郁林州界。

  桂平 漢布山縣,郁林郡所治也。隋為桂平縣。武德年,屬貴州。貞觀初,屬 燕州。七年,屬潯州。十二年,州廢,屬龔州。復(fù)置潯州

  皇化 漢阿林縣,屬郁林郡。隋置皇化縣,后廢。貞觀六年,復(fù)置,屬潯州。 州廢,屬龔州。又復(fù)屬潯州。

  郁林州下 隋郁林郡之石南縣。貞觀中置郁林州,領(lǐng)石南、興德。天寶元年, 改為郁林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郁林州也。領(lǐng)縣五,戶一千九百一十八,口九千六百 九十九。至京師五千五百七里,至東都五千一百六十里。東至平琴州九十里,南至 牢州一百二里,西南至昭州一百一十里,北至貴州一百五十里。

  石南 州所治。漢郁林郡之地。梁置定州,隋改尹州,煬帝為郁林郡,皆治于 此。陳時(shí)置石南郡,隋改為縣也

  郁林 隋縣,屬貴州,后來屬

  興業(yè) 興德 武德四年,分郁林置

  潭栗

  平琴州下 漢郁林郡地。唐置平琴州,無年月。領(lǐng)縣四。天寶元年,改為平琴 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州。建中并入黨州。今存。領(lǐng)縣四,戶一千一百七十四。至京 師六千四百八十里,至東都五千八百三十里。西至郁林州九十里,東南至牢州一百 一十里,北至貴州一百五十里,北至繡州九十二里,東至黨州二十二里。

  容山 州所治。本名安仁,至德年改也

  懷義 福陽 古符 三縣與州同置。

  賓州下 隋郁林郡之嶺方縣。貞觀五年,析南方州之嶺方、思干、瑯邪、南尹 州之安城置賓州。十二年省思干縣。天寶元年,改為安城郡。至德二年九月,改為 嶺方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賓州。舊領(lǐng)縣三,戶七千四百八十五。天寶,戶一千九百 七十六,口八千五百八十。至京師四千三百里,至東都四千一百里。南至淳州二百 里,東南至貴州一百七十里,西至邕州二百五十七里,東南至蒙州三百二十里,西 北至澄州一百二十里也。

  嶺方 漢縣,屬郁林郡。武德四年,屬南方州。貞觀五年,改為賓州

  瑯邪 武德四年,析嶺方縣置

  保城 梁置安城縣。至德二年,改為保城也。

  澄州下 隋郁林郡之嶺方縣地。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南方州,領(lǐng)無虞、瑯邪、 思干、上林、止戈、賀水、嶺方七縣。貞觀五年,以上林、止戈、瑯邪、嶺方屬賓 州。八年,改南方州為澄州。天寶元年,改為賀水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澄州。舊領(lǐng) 縣四,戶一萬八百六十八。天寶后,戶一千三百六十八,口八千五百八十。至京師 四千六百里,至東都四千三百里。南至邕州三百里,北至竇州四百三十里,東南至 賓州一百二十里,西至古州五百七十九里。

  上林 州所治。漢嶺方縣地。武德四年,析置上林縣也

  無虞 武德四年,析嶺方置

  賀水 武德四年,析柳州馬平縣置。

  繡州下 隋郁林郡之阿林縣。武德四年,置林州,領(lǐng)常林、阿林、皇化、歸誠、 羅繡、盧越等縣。六年,改為繡州。貞觀六年,省歸誠、盧越。七年,以皇化屬潯 州。天寶元年,改為常林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繡州,領(lǐng)縣三,戶九千七百七十三。 至京師六千九十里,至東都五千五百里。南至黨州五十里,北至貴州一百里也。

  常林 漢阿林縣地,屬郁林郡。武德四年,析貴州之郁平縣,置林州及常林縣。 貞觀六年,剩歸誠縣入常林縣,移治廢歸誠縣故城。又改林州為繡州

  阿林 漢縣,屬郁林郡

  羅繡 武德四年,析阿林置。

  象州下 隋始安郡之桂林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象州,領(lǐng)陽壽、西寧、桂 林、武仙、武德五縣。貞觀十二年,省西寧縣,割廢晏州武化、長風(fēng)來屬。天寶元 年,改為象山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象州。舊領(lǐng)縣六,戶一萬一千八百四十五,口一 萬二千五百二十一。天寶領(lǐng)縣三,戶五千五百,口一萬八百九十。至京師四千九百 八十九里。北至桂州四百里,東至象州一百七十六里,南至費(fèi)州三百里,西北至柳 州二百里,東南至潯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嚴(yán)州二百九十里也。

  武化 州所治。漢潭中縣地,屬郁林郡。隋建陵縣,屬桂州。武德四年,析建 陵置武化縣,屬晏州。貞觀十二年,廢晏州來屬,仍自武德縣移象州于縣置。非秦 之象郡,秦象郡今合浦縣

  武德 漢中留縣地,屬郁林郡。吳于縣置郁林郡,仍分中留置桂林縣。武德四 年,改為武德,于縣界置象州

  陽壽 隋縣。武仙 武德四年,析桂林置。

  柳州 隋始安郡之馬平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昆州,領(lǐng)馬平、新平、文安、 賀水、歸德五縣。其年,改歸德為修德,改文安為樂沙,仍加昆州為南昆州。八年, 以賀水屬澄州。貞觀七年,省樂沙入新平縣,以廢龍州之龍城來屬。八年,改南昆 為柳州。九年,置崖山縣。十二年,省新平入馬平。天寶元年,改為龍城郡。乾元 元年,復(fù)為柳州,以州界柳嶺為名。舊領(lǐng)縣四,戶六千六百七十四,口七千六百三 十七。天寶領(lǐng)縣五,戶二千二百三十二,口一萬一千五百五十。至京師水陸相乘五 千四百七十里,至東都水陸相乘五千六百里。東至桂州四百七里,至粵州二百九十 里,北至融州二十里,東南至象州二百里,北至柳州三十里。

  馬平 州所治。漢潭中縣地,屬郁林郡。隋置馬平縣。武德四年,于縣置昆州, 又改為柳州也

  龍城 隋縣。武德四年,置龍州,領(lǐng)龍城、柳嶺二縣。貞觀七年,廢龍州,省 柳嶺縣

  象 貞觀中置

  洛曹 舊洛封縣,元和十三年改

  洛容 皆漢潭中地。貞觀后析置。

  融州下 隋始安郡之義熙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融州,復(fù)開皇舊名,領(lǐng)義 熙、臨牂黃水、安修四縣。六年,改義熙為融水。貞觀十三年,省安修入臨牂。天 寶元年,改為融水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融州。舊領(lǐng)縣三,戶二千七百九十四,口三 千三百三十五。天寶,戶一千二百三十二。至京師五千二百七十里,至東都四千四 百七十里。東至桂州四百九十一里,南至柳州三十里,至武零山二百里也。

  融水 漢潭中地,與柳州同。隋置義熙縣。武德四年,改為融水,州所治也

  武陽 舊黃水、臨牂二縣。析融水置。后并入,改為武陽。

  邕管十州在桂府西南。

  邕州下都督府 隋郁林郡之宣化縣。武德五年,置南晉州,領(lǐng)宣化一縣。貞觀 六年,改為邕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朗寧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邕州。上元后,置經(jīng) 略使,領(lǐng)邕、貴、黨、橫等州。后又罷。長慶二年六月,復(fù)置經(jīng)略使,以刺史領(lǐng)之。 刺史充經(jīng)略使,管戍兵一千七百人,衣糧稅本管自給。舊領(lǐng)縣五,戶八千二百二十 五。天寶后,戶二千八百九十三,口七千三百二。至京師五千六百里,至東都五千 三百二十七里。東南至欽州三百五十里,東北至賓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羈縻左州 五百里。

  宣化 州所治。漢嶺方縣地。屬郁林郡。秦為桂林郡地。驩水在縣北,本牂柯 河,俗呼郁林江,即駱越水也,亦名溫水。古駱越地也

  武緣 隋廢縣。武德五年復(fù)置也

  晉興 晉于此置晉興郡,隋廢為縣

  朗寧 武德五年分置

  思龍 如和 封陵 三縣,開磎洞漸置也。

  貴州下 隋郁林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南尹州總管府,管南尹、南晉、南 簡、南方、白、藤、南容、越、繡九州。南尹州領(lǐng)郁林、馬嶺、安城、郁平、石南、 桂平、嶺山、興德、潮水、懷澤十一縣。五年,以桂平屬燕州,嶺山屬南橫州。貞 觀五年,以安城屬賓州。七年,罷都督府,九年,改南尹為貴州。天寶元年,改為 懷澤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貴州也。舊領(lǐng)縣八,戶二萬八千九百三十,口三萬一千九 百九十六。天寶后,領(lǐng)縣四,戶三千二十六,口九千三百。至京師五千三百八十里, 至東都五千一百二十里。東至繡州一百里,南至郁林州一百五十里,西至橫州二百 里,北至象州三百里,西南至賓州九十四里,東北至潯州一百五十里。

  郁平 漢廣郁縣地,屬郁林郡。古西甌、駱越所居。后漢谷永為郁林太守,降 烏滸人十萬,開七縣,即此也,烏滸之俗:男女同川而?。簧鬃邮持?,云宜弟; 娶妻美讓兄;相習(xí)以鼻飲。秦平天下,始招慰之,置桂林郡。漢改為郁林郡。地在 廣州西南安南府之地,邕州所管郡縣是也。隋分郁平縣。郁江,在州東也

  懷澤 宋廢縣。武德四年又置

  潮水 武德四年分郁林置

  義山 新置。

  黨州下 古西甌所居。秦置桂林郡,漢為郁林郡。唐置黨州,失起置年月。與 平琴州同土俗。西至平琴治所二十二里。天寶元年,以黨州為寧仁郡。乾元元年, 復(fù)為黨州。建中二年二月,廢平琴州并入。領(lǐng)縣四,戶一千三百,口七千四百。至 京師地理,與平琴州同。南至牢州一百里,北至繡州五十里,東南至容州一百五十 里,北接繡州界百余里也。

  橫州下 隋郁林郡之寧浦縣。武德四年,置簡州,領(lǐng)寧浦、樂山、蒙澤、淳風(fēng)、 嶺山五縣。六年,改為南簡州。貞觀八年,改橫州。天寶元年,改為寧浦郡。乾元 元年,復(fù)為橫州也。舊領(lǐng)縣四,戶一千一百二十八,口一萬七百三十四。天寶領(lǐng)縣 三,戶一千九百七十八,口八千三百四十二。至京師五千五百三十九里,至東都四 千七百五里。南至欽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巒州一百五十里,北至貴州一百六十里也。

  寧浦 州所治。漢廣郁縣地,屬郁林郡。吳分置寧浦郡,晉、宋、齊不改。梁 分置簡陽郡。隋平陳,郡并廢,置簡州,又改為緣州。煬帝廢州,置寧浦縣,郁林 郡。武德復(fù)置,改為橫州。

  從化 漢高涼縣地,屬合浦郡。武德四年,分寧浦置淳風(fēng)縣。貞觀元年,改為 從化也

  樂山 漢高涼縣地,隋置樂山縣。

  田州 土地與邕州同,失廢置年月,疑是開元中置。天寶元年,改為橫山郡。 乾元元年復(fù)為田州。舊領(lǐng)縣五,戶四千一百六十八。舊圖無四至州郡及兩京道里數(shù)。

  都救 惠佳 武籠 橫山 如賴 并與州同置也。

  嚴(yán)州 秦桂林郡地,后為獠所據(jù)。乾封元年,招致生獠,置嚴(yán)州及三縣。天寶 元年,改為修德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嚴(yán)州。領(lǐng)縣三,戶一千八百五十九,口七千五 十一。至京師五千三百二十七里,至東都四千八百九十三里。東北至柳州二百四十 里,東南接象州界,西北接澄州界也。

  來賓 州所治也。

  循德 歸化,與州同置。

  山州 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龍池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山州。領(lǐng)縣二, 戶一千三百二十。無四至及京洛里數(shù)。

  龍池 州所治也

  盆山

  巒州 秦桂林郡。唐置淳化,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永定縣。乾元元年, 復(fù)為淳州。永貞元年,改為巒州也。領(lǐng)縣三,戶七百七十,口三千八百三。至京師 五千三百里,至東都四千九百里。南至橫州一百四十里,西至邕州三百里,北至賓 州二百五十五里。

  永定 州所治也

  武羅 靈竹 二縣與州同置。

  羅州 隋高涼郡之石龍縣地。武德五年,于縣置羅州,領(lǐng)石龍、吳川、陵羅、 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零綠、慈廉、羅肥十一縣。六年,移羅州于石城 縣,于舊所置南石州,割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屬南石州。天寶元 年,改羅州為招義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羅州。舊領(lǐng)縣五,戶五千四百六十,口八千 四十一。至京師六千五百二十二里,至東都五千七百五里。東至大海一百三十九里, 南至雷州二百五十里,西至廉州二百五十里,北至辯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零綠縣 大海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白州二百三十里,東北至新州五十里。

  石城 州所治。漢合浦郡地。宋將檀道濟(jì)于陵羅江口筑石城,因置羅州,屬高 涼郡。唐復(fù)置羅州于縣

  吳川 隋縣

  招義 武德五年析石龍縣置也

  南河 武德五年析石龍縣置也。

  潘州下 隋合浦郡之定川縣。武德四年,置南宕州,領(lǐng)南昌、定川、陸川、思 城、溫水、宕川六縣,治南昌縣。貞觀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為潘州,仍廢思 城縣。天寶元年,改為南潘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潘州也。舊領(lǐng)縣五,戶一萬七百四 十八。天寶后,領(lǐng)縣三,戶四千三百,口八千九百六十七。至西京七千一百六十一 里,至東都六千三百八十九里。至高州九十里,南至大海五十六里,至辯州一百二 十里,北至竇州一百五十一里。

  茂名 州所治。古西甌、駱越地,秦屬桂林郡,漢為合浦郡之地。隋置定川縣。 武德四年,平嶺表,于縣置南宕州,改為潘州,仍改縣茂名也

  南巴 隋廢縣。武德五年置

  潘水 以縣水為名。武德五年分置也。

  容管十州在桂管西南

  容州下都督府 隋合浦郡之北流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銅州,領(lǐng)北流、豪 石、宕昌、渭龍、南流、陵城、普寧、新安八縣。貞觀元年,改為容州,以容山為 名。十一年,省新安縣。開元中,升為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普寧郡。乾元元年, 復(fù)為容州都督府。仍舊置防御、經(jīng)略、招討等使,以刺史領(lǐng)之。刺史充經(jīng)略軍使, 管鎮(zhèn)兵一千一百人,衣糧稅本管自給。舊領(lǐng)縣七,戶八千八百九十。天寶后,領(lǐng)縣 五,戶四千九百七十,口一萬七千八十七。至京師五千九百一十里,至東都五千四 百八十五里。東至藤州二百五十九里,南至竇州二百里,西至禺州十五里,北至龔 州二百里,西至隋建縣一百九十里,西北至黨州一百五十里,東北接義州界。

  北流 州所治。漢合浦縣地,隋置北流縣??h南三十里,有兩石相對,其間闊 三十步,俗號(hào)鬼門關(guān)。漢伏波將軍馬援討林邑蠻,路由于此,立碑石龜尚在。昔時(shí) 趨交趾,皆由此關(guān)。其南尤多瘴癘,去者罕得生還,諺曰:“鬼門關(guān),十人九不還。” 其土少鐵,以睟石燒為器,以烹魚鮭,北人名“五侯燋石?!币唤?jīng)火,久之不冷, 即今之滑石也,亦名冷石

  普寧 隋置

  陵城 武德四年,析北流置

  渭龍 武德四年,析普寧置

  欣道 新置。

  辯州下 隋高涼郡之石龍縣。武德五年,置羅州,移治石城。于舊所置南石州, 領(lǐng)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六縣。貞觀九年,改南石州為辯州,省慈 廉、羅肥二縣。天寶元年,改陵水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辯州也。舊領(lǐng)縣四,戶一萬三 百五十。天寶后,領(lǐng)縣三,戶四千八百五十八,口一萬六千二百九。至京師五千七 百一十八里,至東都五千三百七十里。東至廣州一千一百四十四里,南至羅州吳川 縣界五十里,南至白州博白縣二百三十里,北至禺州三百八十二里,南至潘州四十 里,西南至羅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白州三百里。

  石龍 州所治。漢高涼縣地,屬合浦郡。秦象郡地。武德五年屬羅州,六年改 屬辯州。

  陵羅 武德五年,置羅州

翻譯及賞析:

上一篇:卷二十      下一篇:卷二十二
卷二十一所屬專題:本文《卷二十一》鏈接:/gujizhangjie/275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