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相信許多人對書法是有困惑的,尤其是練書法的愛好者,明明自己也付出同樣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也在努力臨帖,可有些人只是打眼一看,就定論曰“業(yè)余”“不專業(yè)”,為什么?
想來,任何人聽到有人說自己業(yè)余,都是不服氣的,書齡久者猶甚??瓢嗑毸哪昃蛯I(yè),我練二十年還是業(yè)余愛好者,憑什么?
書法中,所謂的“專業(yè)”與“業(yè)余”。
相信許多人對書法是有困惑的,尤其是練書法的愛好者,明明自己也付出同樣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也在努力臨帖,可有些人只是打眼一看,就定論曰“業(yè)余”“不專業(yè)”,為什么?
想來,任何人聽到有人說自己業(yè)余,都是不服氣的,書齡久者猶甚??瓢嗑毸哪昃蛯I(yè),我練二十年還是業(yè)余愛好者,憑什么?
這理,真說不得。
這個專欄,我總講書法認知的層面,三十篇文章講解的內(nèi)容,大概有二十七八篇沒有特講某個朝代,某位名家,某本字帖。
可知為何?
因為在一個較為XXX的認知層面來說(XXX可理解為高一級,但是這仨字不想打出來,總覺得有些裝王八蛋),在這樣一個層面看到的東西,已經(jīng)不是某一家的風格,不是歐、顏、柳、趙某個人的技法或者處理方式。
當大多數(shù)愛好者還在問,我學顏體好還是歐體好?行書學王羲之好還是顏真卿米芾好?這個層面肯定是沒有站在全局去看待書法的,所以肯定談不上專業(yè),哪怕你已經(jīng)學了三十年,五十年,已經(jīng)有些成績,也只能算水平不錯的愛好者。
這一點不夸張,也不殘酷。
因為專業(yè)層面的知識,就像鹽一樣,能融入每一道菜,但是給每道菜帶來的味道不同,你只會一道菜,就只能理解一家咸淡,自然只能算家庭婦男,當不得廚子,更當不得廚師。
無論專業(yè)、業(yè)余。
書法都要講究個“筆法”“字法”“章法”。不講,連業(yè)余都算不上,統(tǒng)稱江湖體。
我們臨帖,也就是為了學筆法、字法、章法。
而專業(yè)與業(yè)余的區(qū)別,也就在于對這三個“法”的重視程度和理解程度不同。
舉個例子,就筆法來說
之前的文章講過很多關(guān)于的筆法邏輯,一共就七個字“起、行、收、提、按、轉(zhuǎn)、折”,古人是沒有這樣細致化的,這是今人總結(jié)的簡本。
每一筆都有“起、行、收”三個動作,包括簡簡單單一個“點”,就是這個“ ` ”。
想想看,下筆點一下,沒有后余動作,跟下筆點下之后還能調(diào)鋒收筆的,哪個專業(yè)?
肯定是后者。這就跟刷碗一樣,有人規(guī)規(guī)矩矩刷三遍,有人用水沖一下就完事,傻子都知道哪個更干凈。
可能就有人問了,為啥很多著名書法家隨隨便便點一下就是專業(yè),我就是業(yè)余?
你可能只看到了一個動作,但是這一個動作中細微的發(fā)力變化,調(diào)鋒變化,就是人家用功夫積累來的。
從慢到快,從肉眼可見的一點描三筆到一筆瞬間手指三次發(fā)力,靠的就是功夫,而且是正確的練習。
一筆一個動作,練十年也是一個動作,一筆三個動作,可能一開始需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去描,等時間久了,就可以在瞬間靠手指的細微調(diào)控完成。
所以功夫?qū)Υ蠖鄶?shù)人來說,不是用時間來衡量的。
就好像我看到很多名家臨帖視頻下,有人是這樣評論的。
“臨的這么慢,比初學者都慢,這書法家名不副實!”
懂書法的人,看名家臨帖,一看臨的慢,會驚呼好細致,每個用筆細節(jié)都表現(xiàn)出來了。而業(yè)余的人,也就是對筆法看的沒那么細致的人,看不到名家慢臨中表現(xiàn)的用筆細節(jié),就會覺的很生硬,很做作。
這很正常。
其實所謂的專業(yè),不是水平多高,而是對書法理解需要到一定層面。
科班學三四年也沒有多高水平,但人家依舊專業(yè)。因為人家理解到位,看的細致,看的準確,所以從水平低到高只是時間問題。
再舉個例子,米芾的經(jīng)典反捺,跟螃蟹鉗子一樣。
如果你不能從外形中看懂他運筆的內(nèi)質(zhì),那寫出來的捺,即便外形一樣,也是拼出來的。就像上圖中紅藍色拼接的一樣。
如果你能看懂這一捺,是由于筆勢向背的變化而來,那就不會拘泥于形狀,而是學的內(nèi)在運筆規(guī)律。
如綠色箭頭,是運筆方向的變化。先把筆鋒向上撇,寫捺點,然后運腕變換筆勢方向,由上轉(zhuǎn)下,拉出。
這就是對筆法理解層面的不同。
愛好者也知道是個反捺,每一捺也會有起行收的筆法,但是運筆中筆勢向背的變換,他可能就看不清了。
其實專業(yè)和業(yè)余,區(qū)別就在于,一個看的深,一個看的淺。
只要書法理解層面夠深神,你看到的東西就會越本質(zhì),越脫離這個人。就好比上圖那個捺,如果你理解到筆勢向背變換的層面,那就可以用到歷代任何一位名家身上,而非只是米芾。
說個再通俗一點的“字法”問題。
還是上邊那個“東”字,你知道是米芾寫的,但你能一眼看到他的出處嗎?
不單這個字的外形,連鉤,連捺,都是從王羲之單字里變出來的,這不是米芾自創(chuàng)的。
這就是結(jié)構(gòu)的出處問題。
你學了歐體,但你可知歐體是從魏碑加二王小楷而來?
一個人如果只看外形,他看歐陽詢的字,肯定看不到二王的東西。
有人肯定會問,練字,把字寫好了就行,研究這些出處有什么用?
如果你能看到一個人字的出處,那就意味著你能看的到古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如何創(chuàng)新。他既然能學二王而不露,這種思考方式,是不是對自己的創(chuàng)新有指導意義?
集大家書法是廈門頂點軟件開發(fā)的書法軟件app,集合了眾多書法家作品,收集了近千名書法大家作品,用戶可以隨時查詢在線學習,集大家書法是書法愛好者必備應用。若您需要定制書法軟件、app開發(fā),歡迎前來咨詢。
電話(微信):18020730588
QQ:1039899831
地址:廈門集美軟件園三期A03棟504單元
聯(lián)系人: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