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jiān)癥積聚第五
原文:
?。ㄕ撘皇祝剿氖氖?,灸法六首)
論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答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
故積者陰氣也,其始發(fā)有常處,其痛(一作?。┎浑x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已。
聚者陽氣也,其始發(fā)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也。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經(jīng)絡(luò)受病,入于腸胃,五臟積聚,發(fā)伏梁、息賁、肥氣、痞氣、奔豚。積聚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止乃成積。人之善病腸中積者,何以候之?曰∶
皮薄而不澤,肉不堅(jiān)而淖澤,如此則腸胃傷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作腸胃之積。寒溫不次,邪氣稍止,至其蓄積留止,大聚乃起病。有身體腰、髀、股、 皆腫,環(huán)臍而痛,是為何???曰∶病名伏梁,此風(fēng)根也。不可動,動之為水溺澀之病。少腹盛,左右上下皆有根者,伏梁也,裹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王冰云當(dāng)作出)膈,挾胃脘內(nèi)癰,此久病也,難療。居臍上為逆,慎勿動,亟奪其氣?溢于大腸?
大黃(熬) 前胡(各二兩) 硝石 葶藶 杏仁(各一升) 濃樸 附子 細(xì)辛 半夏(各一兩) 茯苓(半兩)
上十味,末之,蜜和,搗五千杵,服如梧子五丸,稍加至十丸,以知為度。
治男子女人百病虛弱勞冷,宿寒久癖,及癥瘕積聚,或嘔逆不下食,并風(fēng)濕諸病,無不治之者。
鐘乳(煉) 紫石英 硫黃 赤石脂 礬石 枳實(shí) 甘草 白術(shù) 紫菀 山茱萸 防風(fēng) 白薇 桔梗 天雄 皂莢 細(xì)辛 蓯蓉 人參 附子 藜蘆(各一兩六銖) 干姜 吳茱萸 蜀椒 桂心 麥門冬(各二兩半) 烏頭(三兩) 濃樸 遠(yuǎn)志 茯苓(各一兩半) 當(dāng)歸(二兩)棗?
上三十二味末之,蜜和,搗五千杵,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
治男子女人寒冷,腹內(nèi)積聚,邪氣往來,厥逆搶心,心痛痹悶。吐下不止,婦人產(chǎn)后羸瘦。
烏頭(十五枚) 吳茱萸 蜀椒 干姜 桂心(各二兩半) 前胡 細(xì)辛 人參 川芎 白術(shù)(各一兩六銖) 皂莢 紫菀 白薇 芍藥(各十八銖) 干地黃(一兩半)
上十五味末之,蜜丸,酒下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以知為度。
治心腹疝瘕,脅下及小腹?jié)M,堅(jiān)痛有積,寒氣入腹,使人腹中冷,發(fā)甚則上搶心氣滿,食飲喜嘔方。
大黃 茯苓(各一兩半) 吳茱萸 桂心 黃芩 細(xì)辛 人參 蜀椒 干姜(各一兩六銖) 牡丹甘草 川芎 蓯蓉 蟲(各十八銖) 芍藥 防葵 虻蟲 濃樸 半夏(各一兩)男發(fā)灰(半兩)
上二十味,末之,以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再,漸加之。
恒山 蜀漆 白薇 桂心 甲 白術(shù) 附子 鱉甲 蟲 貝齒(各一兩半) 蜚虻(?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以米汁服五丸,日三。
又方 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腹中切痛,炒鹽半升令焦,納湯中飲之,大吐瘥。若手足痛者,燒青布,納小口器中,熏痛處。
治久患腹內(nèi)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服之甚
大黃 芍藥(各二兩)
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
七八月收蒺藜子,不限多少,以水煮過熟,取滓曝令干,搗篩,蜜丸,酒服如梧子七丸,以知為度。其汁煎如飴服之。
治胸中心下結(jié)積,食飲不消。
大黃 栝蔞實(shí) 黃連(各二兩) 甘遂(一兩)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諸疾,破積聚,心下支滿,寒熱鬼注,長病咳逆唾噫,辟除眾惡,殺鬼逐邪氣,鬼擊客忤中惡,胸中結(jié)氣、咽中閉塞,有進(jìn)有退,繞臍惻惻,隨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慍慍,如有蟲狀,毒注相染滅門方。
雄黃(油煮一日) 丹砂 石 當(dāng)歸 大黃(各二兩) 巴豆(一兩) 芫青(五枚)桂心(三兩) 真珠 附子(各一兩半) 蜈蚣(一枚) 烏頭(八枚) 犀角 鬼臼 射罔 黎蘆(各一兩) 麝香 牛黃 人參(各半兩) 杏仁(四十枚) 蜥蜴(一枚) 斑蝥(七枚) 樗雞(三七枚) 地膽(三七枚)
上二十四味,末之,蜜和,搗三萬杵,丸如小豆先食飲,服二丸,日二,不知,稍加之,以藥二丸安門戶上,令眾惡不近,傷寒服之無不即瘥。若至病家及視病患,夜行獨(dú)宿,服二丸,眾惡不敢近。(此方與第十七卷尸疰篇方重)
治癥堅(jiān)水腫、蜚尸、遁尸、百注、尸注、骨血相注。惡氣鬼忤,蠱毒、邪氣往來,夢寤存亡,留飲結(jié)積,虎野狼所嚙, 犬所咋,鴆毒入人五臟,服藥已消殺其毒,食不消,婦人邪鬼忤,亦能遣之方。
蜥蜴(二枚) 蜈蚣(二枚) 地膽(五十枚) 蟲(三十枚) 杏仁(三十枚) 蜣螂(十四枚) 虻蟲(三十枚) 樸硝(一兩十八銖) 澤漆 桃奴 犀角 鬼督郵 桑赤雞(各十八銖)芍藥 虎骨(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巴豆(一兩十八銖) 款冬花(十八銖) 甘遂(一兩六銖) 干姜(一兩)
上二十味,末之,別制巴豆、杏仁如膏,納藥末研調(diào),下蜜,搗二萬杵,丸如麻子。先食飲,服三丸,日一,不知加之。不敢吐下者,一丸,日一服。有人風(fēng)冷注,癖堅(jiān)二十年者得瘥。(此方與第十七 ?)
野狼毒 干地黃(各四兩) 附子 大黃 蓯蓉 人參 當(dāng)歸(各一兩) 半夏(二兩) 干姜 樸防己 旋復(fù)花(各半兩) 巴豆(二十四枚) 杏仁(三十枚)
上二十一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二丸,日二夜一,以知為度。
野狼毒(三兩) 旋復(fù)花(二兩) 附子 半夏 白附子 茹(各二兩)
上六味,末之,蜜和,搗五千杵,飲服如梧子三丸,加至十丸,日三。(《肘后方》無半夏、白附子、 茹,只三味)。
治堅(jiān)癖方野狼毒(五兩) 半夏 杏仁(各三兩) 桂心(四兩) 附子 蜀椒 細(xì)辛(各二兩)
上七味,末之,別搗杏仁蜜和飲服,如大豆二丸。
治暴堅(jiān)久痞腹有堅(jiān)。
甘遂 黃芩 芒硝 桂心 細(xì)辛(各一兩) 大黃(三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卒暴癥,腹中有物堅(jiān)如石,痛如斫刺,晝夜啼呼,不治,百日必死方。
牛膝二斤 咀,曝之令干,以酒一斗浸之,密塞器口,煎取半,服半升,一服便吐去宿食,神效。
取商陸根搗碎,蒸之,以新布籍腹上,以藥鋪著布上,以衣物覆其上,冷復(fù)易之,數(shù)日用之,旦夕勿息。
又方 蒜(十片,取五月五日戶上者,去皮) 桂(一尺二寸) 灶中黃土(如雞子大一枚)
上三味合搗,以淳苦酒和,涂布上以掩病處,不過三日消。凡蒜亦佳(《肘后方》不用?)
野葛(一尺) 當(dāng)歸 附子 雄黃(油煮一日) 細(xì)辛(各一兩) 烏頭(二兩) 巴豆(一百枚) 蜀椒(半兩)
上八味 咀,以大醋浸一宿,豬膏二斤煎附子色黃,去滓,納雄黃粉,攪至凝,敷布上,以掩癥上,復(fù)以油重布上,復(fù)安十重紙
治十二癥瘕,及婦人帶下,絕產(chǎn)無子,并欲服寒食散而腹中有癥瘕實(shí)者,當(dāng)先服大丸下之,
硝石(六兩,樸硝亦得) 大黃(八兩) 人參 甘草(各二兩)
上四味,末之,以三年苦酒三升,置銅器中,以竹箸柱器中。一升作一刻,凡三升作三刻,以置火上,先納大黃,常攪不息,使微沸盡一刻,乃納余藥,又盡一刻,有余一刻,極微火使可丸,如雞子中黃。欲合藥,當(dāng)先齋戒一宿,勿令小兒、女人、奴婢等見之。欲下病者,用二丸。若不能服大丸者,可分作小丸,不可過四丸也。欲令大不欲令細(xì),能不分為善。
若人羸者可少食,強(qiáng)者不須食,二十日五度服。其和調(diào)半日乃下。若婦人服之下者,或如雞肝,或如米汁,正赤黑,或一升或三升。下后慎風(fēng)冷,作一杯粥食之,然后作羹 ,自養(yǎng)如產(chǎn)婦法,六月則有子,禁生魚、豬肉、辛菜,若寒食散者自如藥法,不與此同日一服。
治諸臟寒氣積聚,煩滿熱飲食,中蠱毒,或食生物,及水中蠱卵生,入腹而成蟲蛇,若為魚鱉留飲宿食;婦人產(chǎn)瘕,帶下百病,陰陽不通利,大小便不節(jié),絕傷墮落,寒熱交結(jié),唇口焦黑,身體消瘦,嗜臥少食、多魘,產(chǎn)乳胞中余疾,股里熱,心腹中急結(jié),痛引陰中方。
土瓜根(末) 桔梗(末各半升) 大黃(一斤蒸二升米下,曝干) 杏仁(一升)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崭癸嫹?,日三,不知加之,以知為度。
取其余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有食桃不消作病者,以時無桃,就樹間得槁桃燒服之,登時吐,病出,甚良。
艾汁如飴,取半升一服之,便刺吐去宿食,神良(《今古錄驗(yàn)方》白艾五尺圍一束,薏苡根一大把,二味煎)。
狗屎五升,燒末,綿裹之,以酒一斗浸再宿,濾取清,分十服,日三服,三日使盡,隨所食癥結(jié)即便出矣。
以水三升煮白鹽一升,令消,分三服,刺吐去食也,并治暴癥。
葶藶子 大黃(各二兩) 澤漆(四兩)
上三味,末之,別研葶藶為膏,下二味搗五百杵,入蜜,更搗千杵,服如梧子五丸,不知加之,日三服。
治少腹堅(jiān)大如盤,胸中脹,食不消,婦人瘦瘠者方。
暖水服發(fā)灰一方寸匕,日再服,并灸肋端。
飲服上好曲末方寸匕,日三瘥。又灸三焦俞,隨年壯。
白馬尿銅器中承取,旦旦服一升。
槲樹白皮煎令可丸,服之,取知病動若下減之。
治患癥結(jié)病及爪病似爪形、日月形,或在臍左右,或在臍上下,若鱉在左右脅下,或當(dāng)心如合子大,復(fù)有手腳。治之法先針其足,以椒熨之方。
取一新盆子受一斗者,盆底鉆一百二十孔,孔上著椒三合,上著一重紙,紙上著冷灰一升,灰上著熱灰半升,上著剛炭火一斤,經(jīng)一食頃,盆底熱徹,當(dāng)病上,初安氈一重,即安火盆,火盆大熱,以漸更加一重,若火更熱不可忍,加至三重,暫歇,食一口冷凍飲料,還上火,消二分許即停,經(jīng)三日勿著,及至七日決得頓瘥,然后食美食自補(bǔ)。若小不瘥,作露宿丸服之(方在第十六卷中)。
葶藶子一升(熬),酒五升浸七日,服三合,日三。
白馬尾切長五分,以酒服方寸匕,大者自出。更服二分者一方寸匕,中者亦出。更服三分者一方寸匕,小者復(fù)出。不可頓作一服,殺人。(馬尾,一本作馬毛)。
大黃 茯苓(各半兩一本作黃芩) 烏賊骨(二枚) 皂莢(六枚如豬牙者) 甘草(如指大者一尺) 芒硝(如雞子一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六升煮三沸,去滓,納硝,適寒溫,盡服之,十日一劑,作如上法,欲服之,宿無食,平旦服,當(dāng)下病根也。
治鱉癥腹堅(jiān)硬腫起大如盤,睡臥不得方。
取藍(lán)一斤,搗,水三升,絞取汁,服一升,日二。
蒴 根白皮一握,研取汁,以水和,頓服之。
白馬尿一升,雞子三枚,取白合,煎取二合,空腹頓服之,不移時當(dāng)吐病出。
雞屎一升,炒令黃,取五合,以酒一升浸,更取半,搗為末,以所浸酒服方寸匕,日二,三日中作一劑。
治蛟龍病,開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發(fā)似癲癇,面色青黃,因食寒食餳過多,便吐出蛟龍,有頭及尾。從茲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餳三斗,大驗(yàn)。
故敗篦子(一枚) 故敗梳(一枚)
上二物各破為兩份,各取一份燒為末,又取一份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以服前燒末,頓服須斯出矣。
雞屎(一升) 白米(五合)
上二味合炒,令米焦,搗末,以水二升,頓服取盡,須臾吐出病如研米。若無米當(dāng)出痰,永憎米,不復(fù)食。
空腹飲白馬尿三升,吐肉出,肉不出必死。
油一升,以香澤煎之,大 勞貯之,安病患頭邊。令口鼻臨油上,勿令得飲,敷鼻面令有香氣,當(dāng)叫喚取飲,不得與之,必當(dāng)疲極大睡,其發(fā)癥當(dāng)從口出飲油,人專守視之,并置鍛石一裹,見癥出,以灰粉手捉癥抽出,須臾抽盡,即是發(fā)也。初從腹中出,形如不流水中濃菜,隨發(fā)長短,形亦如之。
酒三升,煮豬脂二升,三沸,一服一升,日二,白馬尿服之亦佳。無馬,白牛亦得。
癥瘕,灸內(nèi)踝后宛宛中隨年壯,又灸氣海百壯。
久冷,及婦人癥瘕,腸鳴泄利,繞臍絞痛,灸天樞百壯,三報之,萬勿針。穴在挾臍兩邊各二寸。
積聚堅(jiān)滿,灸脾募百壯,穴在章門季肋端。
心下堅(jiān),積聚冷脹,灸上脘百壯,三報之。穴在巨闕下一寸許。
積聚堅(jiān)大如盤,冷脹,灸胃脘二百壯,三報之,穴在巨闕下二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