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第六
原文:
(論二首 方二十九首 針灸法十五首)
論曰∶稟丘云∶吐血有三種,有內(nèi)衄,有肺疽,有傷胃。內(nèi)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
悶便?
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后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后,胃中冷則不能消化,不?
腹絞痛?
出清液,?
得年少時?
茹二味?
中但自 然,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假令煩躁心中悶亂,紛紛嘔吐,顛倒不安,醫(yī)工又以黃土湯,阿膠散,益加悶亂卒致不濟(jì),如此悶者,當(dāng)急吐之。
瓜蒂(三分) 杜蘅 人參(各一分)
上三味治,下篩,服一錢匕,或無水漿,但得下即可。羸人小減之,吐去青黃或吐血一二升無苦。
伏龍肝(雞子大,二枚) 桂心 干姜 當(dāng)歸 芍藥 白芷 甘草 阿膠 芎 (各一兩) 生地黃(二兩) 細(xì)辛(半兩) 吳茱萸(二升)
上十二味 咀,以酒七升、水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去滓,納膠,煮取三升,分三服。
亦治血衄。
伏龍肝(半升) 甘草 干姜(仲景作地黃) 白術(shù) 阿膠 黃芩(各三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分三服。
生地黃(一斤) 大棗(五十枚) 阿膠 甘草(各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糖(三斤) 芍藥 半夏 生姜 甘草(各三兩) 桂心(二兩) 大棗(五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五夜二。(《翼方》無甘草、桂心,有生地黃)
石膏(四兩) 濃樸(三兩) 麻黃 生姜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二兩) 小麥(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麻黃,去沫澄取七升,納藥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芍藥 干姜 茯苓 桂心 當(dāng)歸 大黃 芒硝(各三兩) 阿膠 甘草 人參(各二兩)
麻黃(一兩) 干地黃(四兩) 虻蟲 水蛭(各八十枚) 大棗(二十枚) 桃仁(一百枚)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七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干姜 阿膠 柏葉(各二兩) 艾(一把)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納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頓服。(仲景不用阿膠,《短劇》、《肘后》俱不用柏葉)
蒲黃 犀角 栝蔞根 甘草(各二兩) 葛根 桑寄生(各二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傷中里急,胸脅攣痛欲嘔血,時寒時熱,小便赤黃,此皆傷于房勞故也。
澤蘭 糖(各一斤) 桂心 桑根白皮 人參(各二兩) 遠(yuǎn)志(二兩) 生姜(五兩)麻仁(一升)
上八味 咀,以醇酒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納糖,食前服一升,日三夜一,勿勞動。
蠐螬(五枚) 牛膝(生) 王不留行 牡丹 麥門冬(各二兩) 萆 芍藥 干地黃(各四兩) 續(xù)斷 阿膠(各三兩)
上十味 咀,以生地黃汁五升、赤馬通汁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更合數(shù)劑,取瘥止。
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
燒亂發(fā)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集驗(yàn)》云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亦治小便出血者。)
生地黃肥者五升搗,以酒一升煮沸三上三下,去滓頓服。
凡吐血服桂心末方寸匕,日夜可二十服。(《肘后》亦云療下血。)
生地黃五斤絞取汁,微火煎三沸,投白蜜一斤,又煎取三升,每服半升,日三。主胸痛,百病久服佳。
柏葉一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生地黃汁(半升) 川大黃末(一方寸匕)
上二味先溫地黃汁一沸,次納大黃攪和,空腹頓服,日三瘥。
犀角(一兩) 生地黃(八兩) 芍藥(三兩) 牡丹皮(二兩)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根據(jù)方不須有所增加。
伏龍肝(雞子大一枚) 生竹茹(一升) 芍藥 當(dāng)歸 黃芩 芎 甘草(各二兩) 生地黃(一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竹茹,減三升,下諸藥取二升,分三服。(《翼方》有桂心。)
當(dāng)歸 干姜 芍藥 阿膠(各二兩) 黃芩(三兩)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死并主之方∶
艾葉 竹茹(各一升) 阿膠(如手掌大) 干姜(二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新馬屎與少水和絞取汁服。
?。ㄒ环讲挥弥袢?,加干姜作七兩。
黃 芍藥 芎 甘草(各四兩) 生姜(一斤)
上五味 咀,以酒五升浸一宿,明旦更以水五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下陰中毒如湯沃雪,凡夏月不得宿浸藥。酒客勞熱發(fā)痔下血谷道熱者,去生姜用生地黃代之,凡進(jìn)三
竹茹(二升) 甘草 川芎 黃芩 當(dāng)歸(各六分) 芍藥 白術(shù) 人參 桂心(各一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搗荊葉汁,酒服二合。(一本作荊芥。)
治吐血蠱毒痔血,女子腰腹痛,大便后出清血者方∶
取東向 荷根搗絞取汁二升,頓服立瘥。
赤豆(三升,熬令折) 當(dāng)歸(三兩)
上二味治,下篩,每服方寸匕,日三。
治虛勞,胸腹煩滿疼痛瘀血往來,臟虛不受谷,氣逆不得食,補(bǔ)中干地黃(三兩) 當(dāng)歸 干姜 麥門冬 甘草 黃芩(各二兩) 濃樸 干漆 枳實(shí) 防風(fēng) 蟲(各五十枚)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稍加。
麥門冬 白術(shù)(各四兩) 甘草(一兩) 牡蠣 芍藥 阿膠(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胸中瘀血 滿,脅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嘔血肩脅痛,口干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咳引腎痛,不容主之。心膈下嘔血,上脘主之,唾血振寒咽干,太淵主之。
嘔血,大陵及 門主之。嘔血上氣,神門主之。內(nèi)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刺地五會。
虛勞吐血,灸胃脘三百壯,亦主勞嘔逆吐血少食多飽多唾(一作多睡)。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壯,不吐血唾血,上氣咳逆,灸肺俞隨年壯。
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千金翼》云大陵是)。凡口鼻出血不止,名腦衄,灸上星五十壯,入發(fā)際一寸是。大便下血。
灸第二十椎,隨年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