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虛實第二
原文:
?。}四條 方十一首 灸法一首)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少陰經(jīng)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jié)M,四肢重,身熱,名曰心實熱也。
治心熱實或欲吐,吐而不出,煩悶,喘急,頭痛方。
石膏(一斤) 淡竹葉 香豉(各一升) 小麥(三升) 地骨皮(五兩) 茯苓(三兩) 梔子仁(三十枚)
上七味 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澄清,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外臺》名瀉心湯)
治老小下痢水谷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干嘔不安方。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一兩) 干姜(一兩半) 黃連(二兩) 半夏(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并治霍亂。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蔞根二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dāng)歸一兩??蜔嵋陨山?。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方。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亦治霍亂。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巨陽經(jīng)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煩滿不得臥,以胃氣不轉(zhuǎn)水谷實也,名曰心小腸俱實。
淡竹瀝(一升) 生地黃汁(一升) 石膏(八兩) 芍藥 白術(shù) 梔子仁 人參(各三兩)赤石脂 紫菀 知母 茯神(各二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十味至二升七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若須利入芒硝二兩,去芍藥,分三服。
茯神 麥門冬(各三十六銖) 通草 升麻(各三十銖) 紫菀 桂心(各十八銖) 知母(一兩) 赤石脂(四十二銖) 大棗(二十枚) 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上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綿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白芍藥 遠志 宿姜(各二兩) 茯苓 知母 赤石脂 麥門冬 紫菀 石膏(各四十二銖人參(二十四銖) 桂心 麻黃 黃芩(各三十銖) 葳蕤(三十六銖) 甘草(十銖)
上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葉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絹裹煮時動之,煎取八合,為一服。日再。
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半。
心 虛 寒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jīng)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
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紫石英 人參(各一兩) 麥門冬(三兩) 大棗(二十枚) 赤小豆(一十四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半夏(六兩) 宿姜(五兩) 茯苓 桂心 枳實 橘皮(各三兩) 白術(shù)(四兩) 防風(fēng) 遠志(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 羊髓 棗膏 白蜜 酥(各一升) 麥門冬 川芎 桂心 當(dāng)歸 茯苓(一作茯神)?一兩) 白術(shù)(四十 ?
上十九味,切搗十四味篩,別研棗膏和散,次納諸髓蜜和攪令相得,納銅缽中于釜湯中煎取堪作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巨陽經(jīng)俱虛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氣,四肢厥,腸 ,名曰心小腸俱虛。
黃芩 附子(各一兩) 甘草 茯苓 麥門冬 干地黃 桂心 阿膠(各三兩) 半夏 遠志 石膏(各四兩) 生姜(六兩) 飴糖(一斤) 大棗(二十枚)
上十四味,取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湯成下糖,分四服。
當(dāng)歸 防風(fēng) 芎 附子 芍藥 甘草 蜀椒 干姜 細辛 桂心 半夏 濃樸 大黃 豬苓(各一兩) 茯苓(一作茯神) 遠志(各二兩)
上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加熱藥。